雾霾天离开北京,是一件幸事。在江南的烟雨中与俗务隔离了将近一礼拜之久,再回来时,即便是刚发生的憾事,也变得久远且不怎么重要了,大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感。
刚到金陵,天公不作美,如果说一开始的细雨绵绵尚能为秦淮两岸风光增添一丝情趣,那接下来两天的中雨甚至大雨,就让人觉得没有一点游兴了。我们的第一站是夫子庙,此后的三天两夜,活动区域以此为中心向东西辐射。事前并没有做任何攻略,用老师的话说,我们就“闯”吧,当冒险好了。第一日当晚去了江南贡院。一进院门,左右两边各为明清文武状元的名榜,武举一边很有趣,原来当时考试的内容就是纯粹的力量比拼,比如同时举大石,谁重谁就进下一轮。只有射箭稍微能体现出一点技巧来。再往里走,是一条比较长的走廊,以现在的遗迹看来已经没有当年科考的盛景,在一边仅留下四个“号舍”,让游客对古代科举考试的小房间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沿着走廊靠里墙的一边是科举考试过程中考生用到的各种物件,有油灯、砚台、包袱箱以及食物等等。
油灯大概是考虑到防雨,用玻璃的灯罩罩住,从示意图显示来看,都是临时组装的简易油灯,形式各样,根据材质可以大致判断考生家中的经济水平。砚台比较小,应该是为了考试所特制,毕竟需要携带方便,不适宜制作太大。食物就比较多样,但都是寓意金榜高中的。临水的一边有几座人物铜像,有唐寅、吴敬梓等人,除吴敬梓外都曾在这个贡院里应过试或者中过举。通过走廊就基本走完了贡院,在出口处有一个小亭子,专门给游客为家中小孩祈求学业有成之用,花上几十元挂上祈愿牌就算大功告成。这里专门给魁星供奉了一个跪拜的庙台,当是寓意“夺魁”,我本觉得最应景的是文曲星,但作为文章之首的魁星,在这里的确更有理由。
贡院出来便是晚饭,等待师妹及其男友的过程中,买了几件小特产。晚饭尽兴,喝了当地的桂花酒,相谈甚欢。
一夜雨不提。
第二日一早,直接坐车去了南京博物院。每次到南京都一定要去看的地方,每一次看又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博物院大殿为仿辽代宫殿式,由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曾经梁思成修改,作为博物院主楼,某些细部和装饰兼采唐宋遗风。依然是杀进历史馆,自1号展厅看起。1号厅展品不多,是远古时期各类大型动物的骨架,猛犸象和长角鹿是我最爱看的。2号厅开始直到6号厅,分别为春秋战国、秦汉、唐、宋金元直到明清的藏品。总体的感觉是越到后来物件越好看,这自然是因为经济愈发达,技艺愈精巧,人们的审美要求和水平都愈高的体现。博物院的20件镇馆之宝中,有几件是一直放在普通馆展出的:银缕玉衣、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错银铜牛灯。
据目前已经出土的文物,南京各地大概出过5件竹林七贤砖画,南博是最完整保存最好的一件。10年石子冈墓中也出过同题材画像砖,两者拓印重合度极高,当时南京地区的这一题材画砖应是据同一幅画所制。去之前,师妹最想看的是特展馆曾展出的蓝釉粉彩转心瓶,这是乾隆时期一件极为精美的物品,是当时官窑创制的特有瓶式,工艺极为复杂,在镂空的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外瓶绘着彩云、山崖、板桥等景致,内胆绘乾隆打猎时的场景。内胆旋转时,仿佛大队人马穿行在山间气势非凡。很可惜这次没有展出,去年8月南京行时,我碰巧有缘一见。当时在人群层层包裹下,也只能极快速地浏览,很难说领略了其中的奥妙。
因为老师身体问题,历史馆看完已是中午,随后在数字馆和民国馆闲逛了几分钟,就撤了。南京人很有民族自豪感,有个细节很是有意思。在数字馆里滚动播放着金陵作为古都的历史变化,自刘邦述起,到明都建立,却偏偏不提六朝这一段最有文化感和情趣感的时期。想来汉室正统不容有他。
草草吃了午饭——尹氏鸭血粉丝,据说是南京各类鸭血粉丝中很好吃的一家,分量也足,建议蟹黄汤包一定要在店内食用,一打包,汤汁就很容易被面皮吸干,变得普通。不过,连续三餐的鸭血粉丝,吃到后来,即便配上蟹膏直接食用,也觉无味了。
午饭后,和师妹、师妹的小男友一起去了鸡鸣寺。似乎也和芜湖的广济寺没太大差别。
买完门票之后,会免费发给你三支香,走到最高处进香之后才许进佛堂跪拜。雨天一切不易,将香插进大殿前的香炉时,被掉下的香灰烫了手,到回京后第六天伤疤依然清晰可见。当时笑说,这菩萨的惩罚未免来得太快些,而我并无任何不敬之处。忘记是在哪尊佛像前认认真真许下了三个愿望,又仔仔细细绕着佛塔顺时针行三圈,才走出寺来。顺着鸡鸣寺往前没多远,就是玄武湖。
09年我到南京,和朋友从总统府绕到玄武湖,但是因为时间仓促,没有走完。这次虽然很累,但想着这样难得的机会不多,硬是撑着伞在水里看遍了整个玄武湖。幸运处是人少,可惜处是雨天的湖面竟没什么特点。湖面一片白茫,实在是什么也看不出来。少有的几艘小船在湖里飘着,还看得我很紧张,生怕有危险。倒是在几个拐角处看到一大片残荷,很是应了“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景。可毕竟是太多了,无甚意趣。
唯一的收获是当天走了两万步,终于占据了一次微信运动的头条。囧。
最后的半天,重新回到夫子庙,认真看了孔庙以及学宫,去了乌衣巷和李香君故居。
历史人物的故居实实在在包围着自己的时候,是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走过李香君的每一间房,楼下的小院落以及类似会客厅和恩客们集中的地方,还有那个她送别良人的小码头,想象着当时的文人集中在她闺房之下等待一见的场景。那样四面通透的住所,应该是秦淮两岸烟粉之家女子的普遍设计,十分方便人来客往。所谓的笔墨之会,附庸风雅,都有了一种真实的感觉。
似乎是匆匆一过,但又是马不停蹄地走了许多地方。小吃依然不足道,南京大牌档已经是最高的水准了,从北京吃到南京,不变的是美龄粥和江米扣肉。于是在“吃”里结束两天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