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苏甫
我们站在路口等出租,等来一个维族小伙子。
小伙子长得很帅,同伴觉得他很像袁野。那是一个来自新疆的男同学,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里的男主角。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部电视剧几乎无人不晓。
我看了看他,毛茸茸的眼睛,很好看的侧影,的确有几分相像。不过,他只有二十多岁,不能够认识这么久远的人物。于是我告诉他,我们觉得他很帅,很像一个男明星,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初到吐鲁番的早上,也是遇到一位维族司机,他和他的同伴都不太懂汉语。借着翻译软件和百度地图,费了些功夫我们方才找到住处。这次要去的地方离城市稍远,我有点担心他听不懂,慢悠悠地重复了两遍。他不以为然地歪了歪头,「听得懂。我上的是汉语学校啦。」车里的气氛,立刻轻松起来。
他说自己初中就退学了。不过,「学到了很多东西」。此后,他去了乌鲁木齐卖烤肉,又去学了汽车修理。如今,还是回到了吐鲁番,开了两年出租车。可是,开出租车不赚钱,他开始琢磨别的生意。
他问我,「你们为什么要住青旅?」我回答,「便宜,方便,有趣」。他说自己也想开一个青旅。他的房子已经盖好了,花了六十多万,就在苏公塔的旁边。我把自己知道的青旅告诉他,祝他早日拥有自己的新产业。
临下车时,我们约好返程再坐他的车。我记下了他的电话,再次确认他的名字。他拿过我的手机,一边念叨着「Yüsup」,一边把自己的名字输了进去,「玉苏甫」。输入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读音不对,把「pu」改回了「fu」。
告别交河故城后,我打电话请他过来接。电话那端,他的声音很清晰,「五分钟就到」。然而我们等了六个五分钟,他还是没有到。再问还需要多久,回答还是一样的,「再等五分钟」。同伴们都很心焦,然而我不能毁约。
终于,他打着双闪过来了。问他怎么这么晚,难道晚上也堵车?他说自己违反了交通规则,被警察扣了驾驶证和行驶证。我们为他担心,他却满不在乎,「没事,我有关系」。他说南疆的交警很野蛮,北疆的交警就很有礼貌。他一边吐槽,一边做出敬礼的样子。
回去的路上,我们念叨着买水果,可一路上都没有看到。他说可以带我们到田里摘,然而天色已经太晚了。他说家里有十几亩田,以前都是让别人种,今年开始自己种了。我问他家里有没有羊,他抬起下巴笑了,「这里家家不缺羊」。
到了旅舍门口,他问还想不想买水果,我们不死心地点了点头。于是,他一把方向飞出小巷,我不由得一声欢呼,快乐地好像要去郊游。没有桑椹、杏子不甜,我们买了半只西瓜和两只猕猴桃,在旅舍门口跟他说再见。
下车的时候,我按照约定付了他二十五块,总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同伴说我该再付他五块,因为他花了时间绕了路。然而我却不愿意用这五块钱,去一笔勾销他的心意。可是,我又能他给些什么呢?
我一直记得他的名字,也曾问过这是什么意思。两天之后到喀什,一个公交站名引起我的注意,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墓)。
维基百科告诉我,这是11世纪一位维吾尔族诗人、学者和思想家,出生于喀喇汗王朝一个贵族家庭。又过了两天,在新疆自治区博物馆,我看到了他的巨作《福乐智慧》,这是一部用回鹘文书写、长达85章、共计13290行的叙事长诗。
关于他的名字,我记下了这段描述:
玉素甫(维吾尔语:يۈسۇپ)是中国维吾尔族常用人名,又译作玉素布、玉素卜、玉素富、玉素普等。来自宗教圣人名。与其对应的其他国家穆斯林人名一般译作“优素福”或“尤素夫”(阿拉伯语:يوسف)。
玉苏甫知道这位诗人么?知道这位同名者的肖像,被印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纸币上么?
帕尔克
我们要去高昌故城,那里没有公共交通,必须要拼车前往,于是遇到了司机帕尔克。帕尔克戴一顶小花帽,不太像维族,更像是回族。
起初我们是要坐到二堡乡的,准备到那里转乘去景点的车,后来跟帕尔克谈妥了价格,由他把我们送往故城。
帕尔克的汉语不及玉苏甫,沟通起来有点吃力。驶入二堡乡后,我们看到桑树遍布村道,枝头的桑椹已经成熟,不由得想要下车采摘。帕尔克说那是别人家的树,他会找个地方带我们去摘。路上我们遇到一位维族妇女,帕尔克下车跟她打了个招呼。后来我知道那是他的妈妈,二堡乡正是他的家乡。
车开了几分钟后,在一户人家门口,帕尔克停了车。他把挂满桑椹的枝条递给我,让我们尽情欢呼。我们摘着桑椹,他跟路人拉家常。上车的时候,车上多了两个甜瓜,那是他给我们的礼物。他推荐我们吃当地的黄面,清爽可口只要三块钱一份,同路的小伙伴念念不忘。
离开高昌故城时,汲取玉苏甫的经验,我提前给他打了电话。他同样说很快就到,然而我们照例等了好几个五分钟。在新疆的内地人告诉我,维族人的时间观念普遍不强。
回去的路上,我们依然念叨着杏子。帕尔克在一颗桑树前停了车,任我们继续采摘桑椹,他则到田里去摘杏子。他装了满满两兜杏子,放到我的手里、帽子里,这杏子一直被我带到库车。甜瓜我留给了邻座的大姐,不知道它到底甜不甜。
「乌日娜」
天气炎热日照强烈,高昌故城游客很少。我们运气不错,遇到一位有趣的电瓶车司机。
不同于一般司机,他对景点了解颇多,一路为我们讲解典故。后来我们知道,他是回族人,走过许多地方,做过许多工作,来到这里想成为一名导游。不同于一般导游,他欢迎游客的问题和挑战,以此丰富自己的知识。我想,他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游,因为热爱,因为开放。
正是这位电瓶车司机,告诉我们前面的维族大姐是一位日语导游,而且是自学日语!我们顿时惊呆了,紧紧跟随着那位大姐,这是我们沿途遇到的最有文化的维族人了!
大姐或许有些蒙古血统,长得孔武有力,讲解仔细连贯,可惜我们完全不懂日语。后来得知大姐在日本留学七年,不仅精通日语还懂得英语,汉语也讲得相当不错。我们问她有什么秘诀,大姐说,「只要坚持,都可以的」。我相信她有语言天分,但更是出于勤奋。
大姐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她说其他人只是把时间花在别的地方而已,要知道一天做五次礼拜那可是相当辛苦的。这让我想到一句话,「You get better at what you do.」天下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没能问大姐的名字,我觉得她很像蒙古人,就叫她「乌日娜」吧。
这一路上,我遇到许许多多的维族人。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少数民族聚集区,我才更深切地感觉到他们是少数民族。
刚到吐鲁番时,公交车上来一位维族小伙,我下意识地抱紧了包包,那一瞬间我觉得非常抱歉。在内地时,我听到的维吾尔人,多少有些神秘甚至邪恶;而在这里,我看到的、遇到的维吾尔人都非常友好礼貌,我们已经许久没有如此单纯。
我走在南疆的村落,门口坐着喝茶的老人,或是低头针线的女性,孩子们就在旁边玩耍。大人们冲我微笑,孩子们跟我说「你好」。我走在城市的街道,路人让出通道让我拍照,路过的老人与我相顾而笑,小贩们没有欺我是游人,出租车将我安全送达。
我看到内地的人们,一边惊叹维族人的淳朴,一边有意无意地消费、甚至利用他们的淳朴,我希望自己不要这么自私。我遗憾自己不懂维语,不能停留更久,不能了解更多。
我记下了沿途的标语。希望人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葡萄藤儿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
尝不完的葡萄香,品不尽的民族情;
民族团结手牵手,火洲儿女心连心;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我写下这段经历,记住那些维族人,跟我们一样的人。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