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别人见我有过,直截了当地规正我,我无言辩驳,往往会顺从,口中诺诺。但表面顺从,行动上未必会改正。所以听到别人直言告诫,必须一一反求,在行动上改正,才是能受直言的人。
另一些人,性格比较温和,批评人的时候,婉言相劝,旁敲侧击,夸我九句,才藏一句批评的,我们给人捧得高兴,但别忘了循着他那一句批评的,一路理清头绪,他批评我什么,这才是能闻善言的人。
如果对方说得婉转,他就选择性开心那捧他的部分,而不细细去探求对方的规劝之意;如果对方说得切直,他就表面顺从,让对方停止抨击,而实际并不去改正自己。这样的人,孔子说,我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了!
️赋能王解读️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我们还是按照惯例,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过的内容。
《子罕篇》第23章,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说的是,孔子说,后生可畏呀!你怎么知道后一辈的人赶不上前一辈的人?你怎么知道年轻人就不如你呢!
如果一个人到了40岁、50岁,还默默无闻,没有一点点名气,没有能够名闻于世,那么这个人也就不足畏了,也就是说再有成就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说的是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和地位,就容易轻视年轻人,孔子就提醒你,注意后生可畏。
在孔子那个年代,相对于知识文化比较贫瘠,所以岁数大了以后,到了一定的地位以后,有了相当的阅历与经验以后,看年轻人就觉得年轻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往往会轻视,孔子才这么提醒大家注意,千万不要小看年轻人。
而现在这个社会,我听昨天大家的反馈,都真真切切地发出了这句感叹,后生可畏。就说现在的小伙子,现在的小姑娘,小孩子太厉害了,哪个方面都优秀。
这也是我最深刻的感受,为什么后生那么可畏?
他们现在条件太好了,天资聪颖,家长又有足够的能力和心力去给予最好的教育,先天好,后天又有大好的条件,你想现在的孩子能不好吗?
举个例子说,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几岁的见识,可能就比我们过去上大学之前的见识高。
我记得我是19岁开始上大学,这才走出县城,开始坐公交车,坐轮船、坐汽车,坐出租车。
而现在的小孩子一生下来,所有这些东西包括电脑等等,他都见识了,而且玩的特遛,我们小的时候和他们根本就没法比。所以现在我们更不敢轻视年轻人。
孔子说的另外一句话就是,到了四十,五十还没有闯出一点名气,没有一点成就的话,那么也就不足畏了,这是告诉我们万不可沾沾自喜。但同时我们也不要自卑,四五十了,没有成就就废了吗?也不是。
只要我们好好学习,不倚老卖老,不自己固化,自己说我就不行了,而是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态,好好学习,一样可以建功立业!
比如姜太公,比如任正非,比如麦当劳还是肯德基来着,它的创始人,60多岁创业一样,可以名垂青史啊!
好了,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今天这一章,也是非常非常有价值的,大家一定要好好听,听懂了,弄明白了,你就会在思想上上台阶,在行为上会更加坚定有力。
先看原文。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这里面我们先来做一下名词解释,有好多地方我相信大家都不太明白,咱一个个来。
先说一下“法语”,这个法语不是法国语言,叫法语。是什么呢?是以法则告诫的正言直言。其实也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名言和警句、格言。
“巽与之言”是什么呢?“巽”是恭敬,“与”是赞同,就是婉转之言,婉转相劝。
这里这个“说”,是“悦”,高兴的意思。
“绎”就是细出头绪,细细询问,探索其道理的意思。
然后,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大家读这个未和末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区分。
解释完这些名词以后,我们再来继续进行深入的品读。
其实这一章就是讲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如何去说话。就是该怎么去表扬人和该怎么去批评人,这是有学问的。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如何去听话,也就是对待别人对我们的规劝和对我们的表扬,或者说是婉转地劝告,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来正确的对待。
不能只是表面上好像听了,表面上很高兴,光接收其中好的部分,最后真正想要让你知道的并没有知道,该做的没做到,孔老夫子说他呀,最后也不知道该拿你怎么办。
咱们来具体讲哈。
别人见我有过,直截了当的规正我,这样的话就叫做“法语之言”。
这样的直言道理明快,言辞急切,我无从无言辩驳,怎么样?就会顺从,口中诺诺:对,您说的对!但是表面顺从,行动上未必会改正,无非是想让对方赶快闭嘴罢了!
这样做对不对啊?不对呀。那么办?听不进去别人的规劝,不做实际的改变,那别人对你的规劝就没有价值了,自己也就无从进步,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能进步,那你就泯然众人了,怎么成长!
另外有一些人呢,性格就比较温和,他往往会顾及对方的面子,对方的感受,在批评人的时候会婉言相劝,旁敲侧击,说你几句好的,才会藏一句批评的。
就像我们刚开始建立超级演讲家的时候,那时候我的原则也是如此,先去夸,多赞美,这也不错,那也不错,这也挺好,那也挺好,最后指出来哪个地方还稍微有点问题,如果能改正那就更好啦!
会听的人就知道,重点在后一句,改正的点才是最重要的。不会听的人就会沾沾自喜,这挺好,那挺好,真正会听的人他就会知道自己好的地方要记下来,择善固执,做得好那我就把它固定下来,让他越来越好。不是今天好,明天就不好了,只是灵光一现罢了,好习惯要养成固化变成习惯。
那对于不好的地方赶紧改,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仔细的分析对方,这种委婉规劝的话,缕清头绪,接受批评,好好改正,这才是能闻善言的人,也就是你的可贵之处。
在生活中,下级对上级建言,或者说小辈对长辈说话,有的人会过于切之威严激论,让人反感。有的人会转弯抹角,意思说的隐晦,不能引起重视。
所以说话的听话的都要注意,不要错过闻过则喜,过而能改的机会。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就是说如果对方说的婉转,他就选择性的选择开心捧他的部分,而不细细去探求对方的规劝之意。
如果对方说的切直,就表面顺从,让对方停止抨击,实际上并不去改正自己。
孔子说,这样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这就是孔子教我们的为人处事之道啊。
说我们听人说话一定不要只是听表面的,一定不要情绪化。而是要认真探求他语言情绪背后的意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他话说的不好听,可是可能真的是为我们好,要记住他的那份好啊,不要管他怎么说,要管他说什么。
而对于别人对我们说的好的,婉言相劝,我们要真正找出,到底想要跟我们说什么,好的部分继续保持,不好的地方赶紧改正。如此我们才能够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说到这里咱再说一下,说在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有一句话是特别流行的。说的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曾经被许多人奉为圭臬,影响了几乎是一代人。
这句话,现在大家听起来结合我们这篇孔子的这个话,你会有什么感想啊?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引用了但丁的名言,就是任何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
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的舆论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
由于马克思的缘故,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这句名言对我们有巨大的影响。干你自己的,别管别人怎么说,这样感觉比较来劲儿,比较痛快,但是这只是做人的一个角度,就是我们不要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别人说这个说那个,然后自己都无所适从了。
当年刘晓庆,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因为大众他是说什么的都有,如果我们今天听这个,明天听那个,没有主心骨就完了。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任何人的任何意见和建议都是可贵的,我们要善于从中吸取,从而规整自己。
到这里,大家认真要是学李笑来老师的专栏,那就会记住其中的一段话。
大体上是以要多听别人怎么说,然后要和少数人商量,最后要自己下决定。自己拿主意,不能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的思想的跑马场。但是一定要善于去吸收,接收好的东西,以充实和成长自己。
在《中庸》里面,孔子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说的是什么意思啊?舜真的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什么事都喜欢问别人,而且无论别人多么幼稚的言语,他都能从中省察它的含义和道理,把别人错误的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表扬别人说的正确的好的意见。
总之,鼓励别人多说!这也就是圣人的可贵之处,他从来都是虚怀若谷,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并且知道如何去筛选。
而普通人一听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就毛了,自然而然地就抱起膀子就想反抗,这是不对的,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大事呢?
最后,咱再来温习一下普鲁士战略家,克劳塞维茨的话:批评意见不管多么荒谬,至少也提供给我们一个别人看问题的角度。
因此,要珍惜别人的批评意见,你就当是认识世界,了解他人,也要多听听别人的话。那说到这里,我再举一个比较现实,发生在我们超级演讲家的例子。
就是我们的舒妍战友,应该是小姐姐,在我们这里人岁数应该是最大的,每天孜孜不断的学习,早晨起来听我讲论语,然后积极回馈,各方面的做的都非常优秀和出色。就是有一点,比较粗心,发出来的回馈,好多时候有错别字,为了这个我就反复多次提醒。
昨天我又一次提醒以后,她在晚上在群里发了一个红包,说要真正的改正,我觉得这就很好啊。我们一个小毛病看似不大,但是养成习惯了,改是很难的,但是难也要改,改了,我们从此就不一样了,粗心的毛病要改了还得了啊,那是要后受益后半生呢。
这就像我们今天讲的,不管是正直的规劝,还是婉转的劝说,我们一定要抓住本质,到底是要我们干什么?对我们真正有利的地方一定要听取,而且要扎实的行动起来,像舒妍这样再出错,我就发红包几次就改了,得到的好处是不可想象的。
大家都要有这种精神才行。好了,时间也到了,今天这一章就讲到这里了。
明天我们来学习下一章。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段儿以前出现过,我打算明天再重新把它解释一遍,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和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