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败的隐情,赵括不是主要责任人,该负责的是赵孝成王!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一个大变革时期,当时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今后几千年的走向。在战国中期至后期的这段时间里,估摸着长平之战是最受关注的,因为长平之战也是秦国走向强大的一个重要证明之一。
原本秦国只是想要韩国的上党地区,怎奈赵国在这个时候横叉了一杠子,这也就导致了后来的长平之战,从此赵国失去了与秦国一战的能力。
在赵国宣布要接管韩国的上党之地的时候,秦国也没有憋着自己的怒火,秦军向赵国开展。
赵国在于秦国之间的战争中由于初战不利,再加上秦军虎狼之师的威名也是天下共知的,再加上赵国的国力没有秦国雄厚,这也是廉颇心知肚明的,所以初战不利之后廉颇审时度势将作战改为守势。
众所周知,廉颇在守城这方面绝对算是专家,也正是如此廉颇很快的将秦军挡在了第二道丹水防线。秦军数次进攻赵军,均是以没有结果而告终,两军也陷入了僵持阶段,相互对峙。
而长时间的持久战,对于赵国来讲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的守势也是极为不满的。在多次询问廉颇老将军无果之后,赵孝成王也在寻找解决赵军与秦军之间的僵持状态的办法。
这个时候赵国的庙堂之上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主张既然在战场之上无法战胜秦军,那么我们就与秦国议和。另一方则认为:这个时候议和是极为不明智的,因为我们并没有拿到什么足够的筹码。两国的谈判地位也将是不平等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只有先联合楚魏等国共同抗秦,那么在这个时候秦国才可能愿意议和。
而后者的建议是虞卿说的,而虞卿的这些话并没有被赵孝成王听进去,而是派出了议和大臣郑朱前往秦国议和。只不过秦国对于议和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最后郑朱是两手空空而归。
这个时候赵国与秦国议和的事情也传到了其他诸侯国的耳朵里,所以这个时候也就只有赵国独自承受秦军的怒火了,不得不说赵孝成王的这一招用的还真是不怎么地。
历史上长平惨败后,秦围赵都,靠的就是魏、楚两国的援军这才打败秦军,解围了邯郸,让赵国没有灭国。
如果当时赵国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赵国即便在长平之战中不能完胜,其谈判也会有坚实的基础。但赵孝成王急于求成,其导致的后果是:“外交完败”。
而赵孝成王外交上的失败再加上换将等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导致了长平之战的失败,也就导致了赵国四十余万赵国男儿英勇的被白起坑杀,致使赵国从此失去了与秦国一战的能力。
自此秦国在一统六国的路途中再也没有了阻力,总的来讲这一些列的后果都来源于赵孝成王决策上的失误。我们习惯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结果归结于赵括,其实呢?如果不是赵孝成王求胜心急切,那么赵国就不会完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