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太喜欢把本来就应该要做的事情列入到,有奖励性质的计划当中,比如说用Habitical做一个每日计划,然后每天上去打卡。
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让自己每天都知道自己有事情没有去做,但这样做有一个明显的弊端是,如果这个任务长期的话,在这个任务列表上,并且他的奖励是固定的,那么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出现糊弄自己的情况——因为对这个奖励已经习惯了,失去了兴趣。
并且这个奖励实际上算是一个外因,那么在比较重视外因的情况下,我可能会忽略掉做这个事情本来的内因。最终,在进行过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我既不能体察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初心,而且对这件事情的外在奖励也已经习惯。最终没有动力继续做下去。
樊登老师在联盟一书里面讲过,激励员工做一件事情,愿景是最重要的,如果说没有愿景的话,你只是不断的给员工加薪,你一旦停止加薪,员工会逐渐适应这个薪资,他会慢慢失去做这件事情的动力。
同样,李笑来老师也有说过,他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先花上两天时间想明白做这件事是为什么。赋予这件事情一个比较重大的意义,一旦想清楚了这件事情一个,重大的意义之后呢,他会自发性地去做这件事情,谁也拦不住谁拦着他,他就跟谁急。
想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自己做事情非常的没有大目标,甚至能有阶段性目标。有时候就只是想着今天坚持一下,明天坚持一下,虽然自己也知道坚持是做不成什么事情的。
没有赋予具体意义的坚持到最后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疲惫,又没有做这件事情的动力,所以告诫自己劝告自己一定要坚持,但是连坚持也成为了一种坚持,到最后连坚持的动力都失去了。
坚持并不是做事情的一个方法,我要去做这件事情,一定要先想明白,我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情就是这件事情的意义在哪里?坚持可以是一个阶段,可以是在我,犯懒的时候本性暴露的时候,我依靠他度过这个时期。一件事情靠坚持一下,能够挺过去,它的前提是这件事情已经被你赋予了足够大的意义。如果,我并没有这样做,这件事情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事情,甚至是一个意义模糊的事情,没有一个足够远大的清晰的目标,那么,坚持就会像,我原来做这件事情一样,我既没有动力去坚持做这件事情,也同样不会有动力坚持的坚持下去。
做一件事情,内因很重要。樊登老师所讲的愿景,李笑来老师所讲的重大意义,都是在寻找自己做事情的内因。如果失去了内因,单纯的,去用外音引导做这件事情的话,可能到最后的结果是外因不足,同样,我们又失去了模糊了做这件事情的内因。
做事情内因不足,内部动力不足的时候,是否可以引入外部动力?竟然在做一些自己本身就应该做,同时已经被赋予了重大意义的事情的时候,不应该去,列一些机械性的重复性的任务列表,去干扰自己的内部动力,那在做一些本身就不应该做的,比如说浪费时间的事儿,打游戏,看视频,刷淘宝,看热点这些事情,是否可以依靠引入外因或者外部动力来帮助自己克服这些人本性上的惰性和注意力流失呢。
我并不用害怕,在外因被撤出之后,做这件事情的内因模糊,我就会减少去拒绝做这些事情的动力。因为这些事情本来就是人类的本性,从一定程度上讲,我没有办法拒绝,甚至只能接受自己的这些不完美。但是我在一次次地去拒绝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一定会收获成就感,我要做的首先是考虑如何开始。我不用像考虑我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构建日常任务列表,外因撤除后,会对我做事情的动力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因为我要拒绝做什么事儿,一旦迈出了这一步,达成了一些小目标,那么我相信这些目标给我的正向反馈是能够足以抵消这些外因撤出的影响。
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首先赋予它足够重大的意义,想象一个将来达成目标时的愿景,考虑现实状况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接着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点点去做。
要杜绝一个坏习惯,同样首先要赋予它足够重大的意义,当我不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就可以收获一定的成就感,去取代做这件事情的舒适感。我明白从善如登,但是也懂得嫉恶如仇,既然无法直达“勤奋”的状态,但我至少可以先一点点的克服自己“懒惰”的状态,在刻意而又不刻意的追寻过程中,一点点靠近自己的终极目标。
我刚才想到,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戒除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事情,一个是“从无到有”,另外一个是“从有到无”,这两件事情的回路是相反的,并不能因为这两件事情都需要去做才能有结果,就一概而论。
虽然中间的过程是一样的,都是需要去做,但是他们要做的事情,一定是不同的,只有要做这一点是相同的。
从0到1,是要建立一个习惯,首先要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愿景,这个时候找到做这件事情的内因,是最重要的。我们之前接触过的一些习惯的培养方法,经常是要打卡,或者是要有人监督,这些实际上都可以算作是做这件事情的外因。从0到1培养一个习惯,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外因动力过强,甚至成为做事情的动力主导,否则万一外因出现改变,我们做这件事情可能无法达成目标。
从1到0,要杜绝一个习惯(动物本性上的懒、拖延和一些其他弊病,是无法根除的,只能降低做这件事的频率,也有些习惯可以根除,比如戒烟,所以“杜绝”是个不严谨的说法)。实际上是要改变习惯的反馈回路,从一开始的,只有做了这件事情才能得到一个有效反馈,到不做这件事情,也同样会得到有效反馈。做和不做同样都会得到反馈,并且我们有意识的去增加“不做”的奖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这件事情的动力和频率就会降低。比如反正老师在这本书能帮助你戒烟中讲过戒烟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赋予了,不抽烟一个很重大的意义,在用实验数据和统计数据剖析了吸烟的很多危害之后,不抽烟即可获得正向反馈——我能够得到身体的健康:“抽烟我的身体会变得更糟糕,现在不抽着烟,我的身体有可能变得更好”,部分取代了原本的“抽支香烟可以放松一下,会让人感觉到精神很愉悦”的想法,那么他将有动力不去拿起这支香烟。如果不抽烟的正向反馈完全取代了抽烟的正向反馈,那么这个人将达成彻底戒除抽烟习惯的目的。
培养一个习惯,找到做这件事情的重大意义,注重内因。杜绝一个习惯,找到不做这件事情的正向反馈,构建新的习惯奖励回路。找到了方法就要付诸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方法论,用被打磨过的方法论,再反过来指导实践,要不停地实践,思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