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官
福克纳说过:我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是值得好好描写的,而且,即使写一辈子,我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
是的,作为一名作家,故乡是永远都写不尽的素材,故乡,也是作家眼里最好的素材,更是作家离开又归去的牵挂。
故乡,那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故乡不仅用自然的山川水色滋养我的身体,还用经年积累的民间故事、弥漫在日常生活中的乡土人情润泽我的内心。是这么多年印在我大脑里的画面,是我童年的独特记忆,更是一块文化的胎记。
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村第一次通了电,还是低压,全村就村长家一台14寸黑白电视,而且只能收到一个台。每天晚饭后,大家就聚集在村长家的院子里看电视,一直看到电视机里出现再见两个字,大夏天的在院子里被蚊子叮的满身疱。
后来上了初中,来到了镇上,日子过得更拮据,一周只有三块六毛钱的伙食费。我现在都记得很清楚,一顿饭一个2两的馒头和一碗白开水,外加从家里带的西红柿酱。一周吃9顿这样的饭。那段日子,经常饿的听不进课,很多个早晨,都是被饿醒的,为了转移注意力,我总是会拿着书爬上学校对面的山坡去晨读。初二的时候被推荐到山西大同希望学校去读书,我突然觉得我怀揣着的那个梦想,终于要实现了,因为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想看得更远一点,想走得更远一点。
我第一次到了大都市,看到了那个年代最高的楼,记不得多少层了,只记得绕着大楼我走了很多圈。
高考那年,我决定要去南方的城市看一看,于是毫不犹豫选择了南方的城市,因为我坚信在那儿我可以站得更高,我可以看得更远,我可以走得更远。 我决定开始独立生活,不再向家里要一分钱。
大学期间我都在努力学习,并且开始创业,因为我知道这个城市并不是我的终点,还有更远的地方我可以去。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人就生在罗马。绝大多数人不是生在罗马的幸运儿。而我更不是,所以,我们除了拼,没有别的路可走。
我从农村走出来,我自己的父母也不是牛人大佬,我也没有条件去结识牛逼的人,所以大学毕业后我还是没有什么出路,空有一腔热情。但是,我又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在这十几年里,我摆过地摊,卖过服装,开过美容院,干过太多大家觉得不屑一顾的工作,听起来有点小传奇,但其实背后都是对生活的无奈。我能做什么?我唯一的出路,就是拼。那接下来呢?唯有更拼。在这十几年里,我跌跌撞撞,最后进入媒体行业,做了自己喜欢的事业。也得幸在文学上收获了一点成绩,这要感谢这么多读者朋友的支持,让我有更大的动力前进。
我见过很多脑子比我聪明、条件比我好、机会比我多的人,我感谢他们,他们的不努力,给了我这样的人机会。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更拼一点,不要说什么宏图大略,也不为别的,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一点,也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