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结识瑜伽,最初是在大学的选修课跟随老师练习,当时很多人不敢随便尝试犁式、肩倒立,我还算是比较标准地做到了。于是,便对这个一见钟情的运动和修身术更加热爱。图书馆有几本关于瑜伽的书籍,印象深刻的有景丽瑜伽,瘦身瑜伽等,对着这些书,在宿舍的高架床上一遍遍练习条件允许的体式。那会儿最喜欢的是树式和虎式。
就这样,断断续续练习,但不深入。研究生期间,学校同样有瑜伽课程,但不喜欢那种随便和欢乐的气氛。后来,报了一个教培班,学习了哈他初中高级,从此对瑜伽有了更系统的了解。那会儿,整个校区安静宜人,空气清新,宿舍环境也较好,晚上我会坚持练一会儿。之后,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兼职教练,分享的同时,收获不少。
如今,12年已去,我生了宝宝,经历了人生中最忙的几年,重新开始在每天早起后练习瑜伽,虽然系统学习过,但还是想不断地学到新的东西,在保持原有水平的基础之上,有所进步。
最近,面临攒钱买房的压力,我也从原来不算钱的糊涂蛋,专向学习理财的基础知识,更深刻地体会开源节流的真正内涵。于是,在练习瑜伽这个事情上,我既想学习,又不能支出太多。
因为自己的基础相对好一些(以前在某团上体验过几次瑜伽课,结果被认为是其他馆的教练来有目的蹭课),始终没能做到最好的坚持,之前做过每天练习两个小时的计划,但实现度可忽略。于是,在体验了几堂课之后,选择了小区附件较好地瑜伽馆,办了次卡,基本每周去一练习一两次,课前与老师充分沟通,向其请教,课后适时地就课上的体会再次沟通。回家之后,便认真分析课上的体会,每个体式自己练习时被提醒的误区,老师强调但自己平时有所忽略的要点等,并将此次体式编排回忆,学习其体式串联中的优点。之后一周内可选择性重复练习,自己再参考经典书籍同时巩固练习基础。
其实,功夫更重要还是在平时,每日自己对着经典书籍或视频练习,或同时,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包括解剖学、瑜伽经的用心阅读,这些对于瑜伽体式练习的作用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而每周瑜伽馆的练习一是为学习他人的强项及新的知识,二是为了督促自己更好地坚持,保持长期练习的状态。这样每周的花费基本300搞定,自学加教学两种方式,但可以拥有一个较高质量的练习状态。
这件事,我感受较深的一个道理,便是主动加被动的模式有助于更好地进步。如果单纯依靠瑜伽会馆的课堂,那么很多时候没有思考和摸索,如果单纯靠自己琢磨,又缺乏生动地输入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