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传是主要解释《易经》六十四卦的卦爻辞的。在《系辞传》中,“彖辞”基本上指的都是卦辞。“彖者,材也”,古人材与裁相通,所以“彖”有裁定的意思。孔颖达依据汉魏以来的注释,将“彖”训为“断”,即判定一卦之义。
总体言之,《彖传》是专门裁定一个卦的。可以说,理解一个卦的大义,《彖》是重要的切入工具。
《彖》传从哪几个方面来裁定一个卦的呢?
1. 从卦德的角度,从卦象上下八卦的关系来裁定一个卦
《易经》六十四卦由上下两个卦组合而成。在《彖传》中,上下的位置不同,引申出了前后、内外等含义。
比如:
《需·彖》: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卦象上,因为上坎下乾,坎为险在上,所以说“险在前也”
《明夷·彖》: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卦象上,下卦为离,为光明,上卦为坤为大地。所以是明入地中。同时,离卦卦德为明,坤卦卦德为顺,所以叫做内问明外柔顺。
基本上《彖》多讲从卦德的角度,从上下、内外、前后来说明卦象的整体意义。
2. 从二五爻的角度,来裁定一个卦
一个卦分为六爻,在位置上从下到上分别是初、二、三、四、五、上六位。然而一个卦特别重视二爻和五爻的位置,因为这两个位置分别在上卦和下卦的中间。
《鼎·彖》: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鼎卦六五阴爻,所以是阴在阳位得中,叫做“得中而应乎刚”
《兑·彖》: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刚中而柔外”说的就是兑卦二五爻为阳爻在中位,柔外则是六三和上六,分别在上下两个八卦的上位(外)。
3. 从重点爻的状态来裁定一个卦
每一个卦都有重要的爻,大部分卦的重点的爻是二爻和五爻,然而也有一部分卦他们重点的爻是不同的。尤其是五阴一阳的卦或者是五阳一阴的卦,都是以数量少的那个爻为重点。
比如
《小畜·彖》: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小畜卦,只有六四是阴爻,其他都是阳爻,那么阴爻在这个卦中就非常重要。阴爻在四位,阴在阴位,上下都是与之相应的阳爻,所以叫做“柔得位而上下应之”。
《师·彖》:师,众也。贞,正业。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知,吉又何咎矣。师卦,只有九二是一个阳爻,剩下五个都是阴爻。所以叫做“刚中而应”。
4.《彖》注重建立宇宙自然与人事之间的联系
《彖》很注重讲述卦象中阐述的宇宙自然的现象,来引申出人道的内容,将自然和人事相结合起来。
比如:
《谦·彖》:天道盈亏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道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以逾,君子之终也。《谦》卦讲的就是人要谦卑自己、尊高他人。但是为什么人就要谦卑自己呢?我自以为是行不行?我盈满骄傲行不行?《谦·彖》就从“天道、地道、鬼道、人道”四个角度说明“谦”的思想。
《颐·彖》: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讲的是养身的方法,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从天地养万物,对应圣人养万民。前者指宇宙自然,后者指人文关怀。
以上四个方面,仅仅是《彖》解释《易经》六十四卦的几个总结。意图在说明,《彖》是从卦德、卦象结构、重点爻的关系来解释卦象,并通过讲述自然现象,引申出人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