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是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柏吉尔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象力,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现的过程,评判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由于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课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介绍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小读者。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徐老师这节课上得了有趣味,让我对于说明文这类的文体也有了别样的感受。
上课伊始,徐老师聚焦于整个单元,透过恐龙、化石、琥珀、纳米技术、神州五号、嫦娥一号、5G网络、新能源汽车等词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再让学生将这些词语放入时间轴,学生感知到科技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发现更广阔的世界。从而,引入本单元的篇章页,了解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接着,聚焦于解决问题这个关键点,透过三个课后习题,一步步带领着学生真实地学习。
徐老师将课后习题一融入到了预习作业中,多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个环节,徐老师不仅让学生提出问题,还让学生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学生在交流互助中解决学生彼此提出的问题,同时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查阅资料、请教他人、联系上下文(抓重点信息)、结合生活经验。
解决第二个和第三个课后习题时,徐老师创设了老爷爷和小男孩对话的情境,相机提出老爷爷的问题:这个世界上有完全相同的两块琥珀吗?课文里的故事是真的吗?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始探寻,开始思辨,开始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
这个环节中,徐老师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词填空。这个填空题设计得非常出色,不仅给学生搭建了横纵线的两条支架,还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学生在完成练习与同桌讨论的过程中,是在思考,在提升的。同时,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徐老师特别会引导,不仅仅带领着学生品读文本,同时还聚焦于文体的特点,让学生对于说明文也有了更深的感受。
徐老师在第三个课后习题的教学上是放手让学生说的,学生亲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自然能够厘清推测的依据。
一直以为说明文的教学总该是严肃的,可是听了徐老师的课我才发现,学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课堂上的花样,而在于学生真正地去解决问题,真正地获得了知识。
花里胡哨的东西虽然能够暂时吸引学生,而发自内心的喜欢,才是对课堂最大的敬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