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欲望完全正常,问题是在于要区分何为真正的欲望
先谈消费欲方面,我个人在消费上分的是非常清楚的,刚上大学有段时间迷恋过nike,有过一段时间的看见折扣款就想入手,但真正让我心态发生改变的是有一次自己入手了一双莆田产的AF1,到手之后发现完全穿不出去,突然就顿悟到可能自己也就真的不是那种能够在球鞋上坦然消费的主,也不是真正喜欢,只是单纯觉得小时候不舍得买nike,现在有一定生活费了可以自主支配了,要弥补先前的欲望和想法。看开之后转去李宁,发现在穿着舒适度上其实完全不虚。
这就有点像星巴克和瑞幸,我承认二者的口感是有差异,但我本身只是个咖啡因需求者,flat white谁家的都是Espresso&奶,口感也好豆子原产也好,自己虽然喝了两三年咖啡了但依然品鉴不出太大差异,那我何必为了拥有那么个logo的短暂时间去付出几乎额外一倍的物质成本?
我可以,但没必要。
引用张潇雨老师的话:“我并不反消费,我只是反一切消费主义导向的东西。”在上面两个选择题中做非理性选择的时候,于我其实就是典型的符号化消费:有nike=rich;喝星爸爸=小资;
当然了,现在消费主义下火热的潮牌也好,消费品也罢,可能早就不是我这一套标尺了,但那不重要,因为我很早以前就不再会用物质化的标签去定义自己。
再有一点就是,早些年憧憬的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物质追求,现在完全可以负担得起了,好比一种closure,从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有的选了,但我意识到我是真的不想要。
相类似的还有亲密关系。之前提到过的一段坎坷故事,现在回头来看,还是得归属【crush】,好感、喜欢、爱三者都不一样,先前的人只是刚好在这样一个timing出现了,进而成为这样一个寄托。
可能真正进入到亲密关系之后我还是会想要挣脱,觉得一个人自在。毕竟我连自己都还不会爱,亲情没有处理的特别到位,自己也没有经营好,拿什么去爱别人。
再次引用张潇雨老师的话是,我们有些时候想要的或许并不是这个人,而是爱情本身。
虽然我最近在经历新的阶段,但一切境况都还太不明朗,在此也就不多谈了。
其实有些时候人有欲望有奔头有动力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的,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体验过无欲无求的生活,我反正是有过类似的体验——大考完之后觉得没必要早起,没必要健身没必要控制饮食,以肥宅的方式度过一天到了一天末了我的内心是惶恐不安且不适的。(再次申明,我没有歧视肥宅的生活方式,只是经过实践这方法真的不适合我)
再换言之,渴望变得更好也是人的一种近乎本能的欲望,但我们无法实现这一根本欲望也恰恰是与它并行的,同时出现的其他各种念头。自己最近在重拾斯多葛学派的心态,在尝试梳理心境,也是意识到我要的,不能,而且其实也本没有那么多。
2.真的有个念头横亘在脑海中的时候,且反复出现的时候,就去试
张潇雨老师在这一期播客中所提到的例子是华谊旗下的一个演员因为一个戏红了,原先片酬三万,瞬间提高到三百万,他纠结的点在于到底要不要买法拉利。华谊的老板找他谈话的时候他问了这个问题,给出的建议是:“一定要买,买完之后你发现不过尔尔,你才能把它放下。”
我觉得实现closure的方式有很多,但重点在于要是真的想,就去试,否则永远都会心心念念,而且很多我们不可控的事情绝非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based on my experience, it will be a disaster.
除了例子本身的道理外,我还想分享如下几点。
做,永远比不做要强。最典型的还是健身,我12月下半月之后因为工作忙,都几乎是佛系训练,没空去健身房就惦记着回家稍微练一点,到生日那会儿虽然没有如愿瘦到12%,但扪心自问也算是一个相对好看的体脂了。(虽然最近两天发现也不能太佛,这个下篇再谈。)
写作也是如此,我过去一段时间的确有在认真给自己充电,但其实光有输入没有停下来输出,自己的吸收和提升是非常有限的,前段时间找借口欺骗自己,假意很忙,但其实最近课很少,完全可以保持稳定输出。不是说一定要写出什么鸿篇巨制,而是既然输入了,那么为什么不静下来做点输出呢。先前没有输入的时候都能保持思考保持日更,现在为啥还退步了?
不是完美主义者,那么就老老实实践行0.1>0的原则。
不做就永远会有幻想,真正【经历过了】,才能有资格去说【不过尔尔】(辩证看待)
这一点其实是非常辩证的,符合这一点的比如张老师提到的五星级酒店,他们是真正住过了上百次几千一晚的酒店,才能够做出四季到全季也完全ok的决策,并且给一个【其实也差不多】的感慨;而不失像我这种就住过一次五星双人间还是白piao,还要觉得不过尔尔,那就是有点不自量力了。
相冲突的首先自然是我所唾弃的消费主义。典型的比如经常拿来举例的狗不理包子,人尽皆知的不好吃且贵,但总有络绎不绝的游客要去花钱当凯子,我对此的态度是坚决say no;
同理比如公司楼下明瓦廊&丰富路,简直是tm消费主义一条街(sorry about the language),各种各样的奶茶、炸串店颠过来倒过去地开业,我是觉得炸串这种东西,再没有什么比得上十多年前自己小学门口均价5毛的炸年糕炸藕片炸土豆炸臭干炸素鸡素火腿强的了。
许多物质消费层面的东西,尤其是吃的,我一眼能看出就是消费主义贴上的标签,做好的包装,所以这一类东西我是不会选择去尝试的,无论是从基础营养学去分析成分,还是从会计学角度去拆解成本,抑或媒体平台的鼓吹营销,门口排了多长的队,I don't buy it.
还有一个玄妙的方面就是爱情了,前段时间各种学生问得我都开始自我怀疑,但后来也重新回到大学时候想明白的一点:会有的,只是我不急,也不将就。
3.要敢花钱,更要相信自己的赚钱能力
这一点是特别有趣的,我妈总是吐槽我乱花钱,我也承认我确实在个人财务决策方面上是有一些失误,而且还时不时犯那种看起来是【跟钱过不去】的愚蠢行为,但说实话我对金钱的得失到目前为止都只觉得它们是数字。
不是说我赚钱不辛苦,(我妈还总是唠叨我辛苦,所以你们看我这生活处境多艰难,努力挣钱不行,花钱也不行2333)而是我很早之前就有了一个合理的自我评估,我的收入和付出总体来说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论辛苦,没有人挣钱不辛苦,那我要恰这个饭,我自然是有相应的觉悟在这里。
我很早之前就坚信自己能赚到还算ok的收入,因为我相信自己是能创造价值而且我也是在努力去创造价值的。
相应的,只要能够有一个合适的平台,那么这份价值就会被一个合理的薪酬来去反馈。
所以即使生活中难免会有犯蠢亏钱的时候,即使跟自己总体的收入相比也不算一个微乎其微的数额,但我坚信它们都是可以被挣回来的。
但这一段的前半句我做的其实还是不够到位的,张老师和本期嘉宾认为一个年薪20w的人,一年去花个18,19w其实完全ok,因为处处节省的人搞不好一年也就省下个5,6w,而到了30+的时候,如果这笔钱是拿去投资了自己,那么那几万块甚至说累计起来的十几万几十万都未必是一个很值得揪心的数。
当然了,这部分得是真正的拿去了投资自己。
我现有的给自己的物质投资其实并不多,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各种被办公效率所倒逼的各种增值服务(各种会员)。
现在我最想给自己的投资或许只是时间和努力,钱的话,去适当研究下理财/投资就好了。
如果摆明了近五年乃至十年都不会做资方,那就还是想想如何让自己的单位时间更有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