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少真的更容易记住吗?
下列故事你更容易记得哪一个呢?故事一:“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故事二:“国王死了,随后王后伤心地死去。”我想大多数人应该更容易记住第二个故事,因为第二个故事的两次死亡不是简单的前后发生的,而是伴有情感联系的。故事一是事实报道,而故事二更有意义。但是按照信息论,本来故事一应该更容易被记住,因为它更短,可我们的大脑并不是这样理解的。
广告的故事情节无处不在
有心人应该会发现很久以前的广告,如果介绍一款产品的性能时,一般就是机械地罗列;而现在大部分广告都会加入故事情节,让人更容易记住,甚至有的广告的故事情节比产品的本身介绍还要多。广告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通过故事情节记住广告,通过故事的细节来打动观众,让观众更容易产生购买的冲动和欲望。
有意义便成了故事
我们对历史的理解通常建立在故事上,换句话说就是记住了一系列的线索,通过这些线索可以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但这些所谓的“前因后果”都是事情发生后或者发生了很久才将它们说成了“原因和结果”,而当时人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就算有这个意识也基本上是去猜事情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有时候人们其实是将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编成了一件事,以便让事情的发展更符合我们所谓的“逻辑”,就像我们生活中编成一根绳,让我们顺着它往前走,而很多人认为这根绳很有“意义”。
故事偏误
故事偏误:“用故事扭曲和简化事实,它们排斥不合适编进故事的一切。”
故事偏误在媒体里尤为突出。例如一辆汽车驶过一座桥时,桥突然坍塌了。那么我们第二天会在报纸里读到什么呢?我们可能会读到一个倒霉蛋的故事:“他从哪里来,准备去哪儿,然后桥塌了,人死了”,我们还有可能会知道他的一些生平的一些情况,比如出生和做什么工作的。但如果他活了下来,他可能会接受记者的采访,让他回忆一下,桥坍塌前的感受。随即又会去讨论桥的质量问题,是不是桥的设计有问题啊,还是桥本身就已经快不行了等等。记者可以将一起简单的事故,其实就是:桥坍塌导致有人受伤或者死亡。仅此而已就可以了,但那些记者硬要将这些小的东西都收集起来然后编成一个大故事和新闻报道。
我们喜欢听故事,而不是简单的抽象事实。这是一种不幸,因为为了不重要的方面而忽视了重要的方面。这其实也是一种幸运,否则就只有非小说类的图书,而没有小说了。
总结:从人物的自传到世界大事,我们将这一切都看成了有“意义”的东西连在一起,也就成了听到的故事。我们这样做其实是在扭曲真相,这样会影响我们选择的决定的质量。那么我们怎么来应对呢?其方法是:请将这些故事拆解开来,最好将所有的形容词去掉,问问自己,这些故事到底想隐藏什么。我们可以用一种无关联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过去,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不信的话你可以试试!
推荐阅读:
《清醒思考的艺术》
——[德]罗尔夫.多贝里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