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了电影《十七岁》,这两天脑海里总回荡主题曲《First of May》的优美旋律。影片讲述了两代人不同的十七岁故事,母亲王蕾在一场音乐会上认出十七岁时与之相恋又莫名分开的林克铭,她惦念那段美好的青春回忆,写了封没有寄出的信,后来遭受车祸变成了植物人。
女儿沈亦白的十七岁则正在经历母亲发生意外、父亲重建家庭、爱情萌发和好友的背叛,她在茫然懵懂中发出母亲写的信,将两段十七岁时光联结了起来。
青春是每个人的珍贵年华。少年对青春期无限憧憬,中年多是怀念青春的。
一群女学生穿着制服冲到烈日下笑着、打闹着,在蓊郁的绿树下奔跑,任由阳光和树影打在身上。“五月初夏的天空,阳光、空气,和雨的味道”,纯真美好的初恋充满甜腻的幻想,生活好像洒满阳光,恋爱的情愫宛如一阵清风,沁人心脾。
可青春不只是有阳光。
80年代的王蕾和林克铭,爱情萌发时都不知如何去表达情意。男孩选择默默尾随或蓄意捉弄的方式,女孩不知所措却又心生欢喜。后来两人无奈分开,这是他们面对的残酷现实。
面对父母的不再相爱,沈亦白和好友都无法接受,他们不理解大人的世界并隐隐感到害怕。母亲发生意外带来的沉重本来就让沈亦白无法承担,后来爱情里的误会、好友的背叛一下子把她抛到孤独之中。父亲承诺随时都能联系,可她发觉需要父亲的时候却没有她真正想要的依靠。
除了独自切断满心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期待之外,她就只能痛哭一场了。这是青春期必须学会面对的孤独。只有经历过遗憾才能懂得世事不会都能如你所愿。
孩童拥有很多东西,成长是一种丧失。孩子郑重对待时光,用各种方式去触摸和感受外界,他们认真地玩是为了了解和探索世界。直到青春期,他们的幻想开始破灭。
当偶然发现心中的女神老师与已婚的训导主任的地下情时,十七岁的林克铭心中幻想骤破,对于现实带来的心灵亵渎,他给予了强烈的报复,却也因此引来一场惩罚,终与心中恋人无奈分开。
被生活推着走的沈亦白慢慢地认识到,原来亲情不能依靠,爱情会有苦痛,友情也有背叛;沈亦白好友则是因为努力也争取不来的爱情而绝望……
青春期里最大的打击莫过于幻想的灰飞烟灭。恣意的青春,丧失开始,伤痛到达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成长的到来。
不是所有的伤痛都能带来顺利的成长。电影里王蕾的女同学蔡桃桂的扮演者杨又颖,在影片上映的当年,因不堪网络的言语霸凌而自杀,这是青春伤痛无法治愈的最激烈的表达方式。
阳光灿烂的青春其实隐匿着疼痛,面对接踵而来的伤害,每个人都需要自我疗伤。
有人觉得音乐、电影、阅读、旅行甚至是艺术创作不过是些矫情人干些矫情的事,还不如吃饭睡觉来得踏实。嘲笑这是“文艺青年”的造作或是对现实的病态不适应。
“文艺行为”不是折腾或炫耀。文艺更像是一种过敏,敏感于发现美的东西,敏感于成长的疼痛。
梦小夏在《文艺不是病,是药》提到,“文艺”行为并不全然代表愉悦的享受,有时甚至是被迫的。就像艺术家向京说的:“艺术首先是一种治愈。”幻想破灭之后是孤独,当认识到人注定是孤独之后,人心容易封闭起来或变得冷漠。
可是人总会为自己找出口。所以沈亦白尝试联系林克铭,希望从母亲的十七岁里寻找答案,而颓废游走于生活边缘的林克铭也试着在沈亦白的问题里审视自己。他们都在找寻美好的东西。因为美的东西能治疗伤痛,让人打开自己,在生活的疲惫中喘口气。好听的音乐,好看的电影,一本好书或是一场旅行……都可能感受到令人放松的美。美的东西不一定能治愈伤痛,却能缓解疼痛。
人们为什么总会不断怀念青春?明眸善睐的年轻,无知无畏的肆无忌惮,时间淘尽记忆中的杂质,气若游丝的初恋有小小的愉悦和淡淡的忧伤,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可是,也只是为了回想那份美好来抚慰自己。这是成年人内心的渴望,也是成年人自发的找寻美好的疗伤方式。
我问过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如果可以,你会想回到青春岁月里吗?答案多是否定的。青春期的阵痛成全自我的日益成熟,同样是无法舍弃的美好。不要因为年岁增长徒增疲惫,成长不会只是一种丧失,当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寻找方式,那就是青春期的获得了。
你和这美丽的世界,都还青春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