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 张凯解读
关于作者
采铜,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也是知乎上一位特别受欢迎的知识达人。在知乎上回答了网友900多个问题,被誉为“最具知乎精神”的一位学者。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心智成长类的书籍,告诉我们怎样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更大的可能。
核心内容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告诉我们什么是厉害的人,第二部分告诉我们成为厉害的人的七个纬度。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说的这本书叫做《精进》,副标题叫作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一共304页,我会用大概24分钟的时间来说说这本书的精髓部分,弄清楚作者所说的很厉害的人是什么样的。
本书的作者叫采铜,是浙江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博士,也是知乎上一位特别受欢迎的知识达人。在知乎上回答了网友将近900多个问题,是被誉为“最具知乎精神的”的一位学者。
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来界定一下,什么样的人是很厉害的人?在作者看来,一个很厉害的人一定是具备某种独特东西的人,这个人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经历、方法论和大局意识,然后把这些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在内心能树立起一面旗帜,坚定地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而在这条路上,那些后面跟随的人一看到这个人的背影就会兴奋地叫道,你看你看,前面这个人超厉害。所以这里说的厉害它不是指一个人很凶,它也不是说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有某些过人的技能。它是说这个人本身是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特质的,他就像一根刺一样,放在哪里他都注定会扎破一些规则,他的存在本身就会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那到底怎么样磨炼自己的思维,用精进的方式一点一点建立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呢?作者分别从七个角度来探讨了这个话题。分别是:怎么对待时间,怎么做出选择,怎么学习,怎么磨炼思维,怎么立刻行动,怎么样努力,还有怎么样对待成功。下面我们就看看这七个点大概说了些啥。
第一部分
先来看看怎么对待时间。我们从小就是被反复教导,要合理地利用时间,要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但是,怎么样界定一个事情它是不是值得做呢?这个就挺难拿捏的。作者为我们给出了一个判断标准,叫做采铜法则,其实就是用他自己的名字来命名的。用这个法则就可以对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值得做的事情做出界定。
这个标准有两个角度,一个是某一件事情在当下给我们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大小可以是心智的,也可以是情感层面的,它也可以是身体的,也可以是物质层面的,反正就是这个事情做了之后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这个好处叫做收益值。另外一个角度是说,这个收益值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本来是物理上的一个概念,它是说一个元素发生衰变它需要的时间。这里其实就是指一个事情它能带来的长期收益。
我们普通人平时都是偏向去做那些即刻就能带来快感的事情,我们都是追求即时满足的这么一个物种。这是我们的天性,就是刻在基因里的,谁也没有办法改变。这就决定了我们会本能地忽略我们当下的好处能不能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比如说玩网络游戏,那玩的时候当然特别嗨了,但是只要停下来,这种感觉立马就消失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虚度光阴的空虚感。那为了逃避这种感觉,那没办法呀,那只有继续玩了。再比如说看综艺节目,看的时候笑得前仰后合的,我们都爱看综艺节目。但是这些综艺节目从长期来看,它对我们的成长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性的帮助。这里不是说这个玩网络游戏就不好,看综艺节目就不好,这里只是说这样的行为它对我们未来长期的生活不会带来积累和沉淀的效果,它是一个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
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可以把生活中所有的事情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比如说谈一场恋爱,比如说学习一个新技能,学习一种思维技巧,比如说和牛人谈一下午的话。这些事情它既能带来当时的快感,这个快感它还能积累,在未来持续地给我们带来好处,就是说它会帮助我们成长。第二类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比如说买流行的衣服,比如说玩网络游戏,比如说狠狠地吃一顿自助餐。这些事情当时做的时候特别爽,但是这种快感很快就会消失,它们没有办法长时间给我们带来好处。第三类是低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
比如说我们看一本书,比如说反复地练一个技能,比如说认认真真地回朋友的一条信息。这些事情好像做的时候并没有那么爽,也不能当时让我们觉得很嗨,甚至有些事情它还很枯燥无聊。但是,长期来看,这些事情它会给我们持续地带来好处,因为它可以积淀、积累。第四类是低收益值、低半衰期的事情。比如说在网络上和这些喷子吵架,比如说漫无目的地刷新闻,比如说看网络直播。这些事情就属于实在是无聊又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才会做的事情。这些事情做的时候好像就没有给我们带来那种巅峰体验,也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感,做完之后更不会留下什么长期的好处。
那采铜法则就是提倡我们尽量要做长半衰期的事情,就是不管这个收益高低,只要这个事情它的收益能被积累,能被叠加,就让我们尽管去做,这个就是值得做的事情。
这里不是说杜绝那些能及时行乐的事情,而是说,我们要把时间分配的重心转移,转移到那些有长期价值的事情上,那些可以被积累叠加的事情上。就像我们以前有10小时,6小时都花在及时行乐的事情上面,4个小时用来提升自己。那么现在如果我们用6个小时提升自己,4个小时用来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那么这种时间分配的方法就会和大多数人已经不一样了,这也是一个厉害人通用的时间分配法。
第二部分
我们如何做出最好的选择?这里说的不是做出好选择,而是做出最好的选择。决策心理学就认为,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通常会采用一种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啥叫满意原则呢?就是说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的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自己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就会直接放弃,不会去考虑。所以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对比所有的选项,然后挑出一个最好的。
这么说,我们一个人会不会做出一个尽量好的选择,其实跟他采纳的标准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我们现在要找一家餐厅吃饭,现在我们就可以把附近的餐厅由近及远的这样一二三四五过一遍,我们做到心里有数。如果我们内心的标准是找到一家能填饱肚子的店就行,那我们就很可能会选离自己最近的第一家店,其他的店都不考虑。如果我们对这个店铺的标准再加上一条,比如说这个店铺一定要卫生、干净,那我们很可能就会挑一个环境好的店。那要是再加一条呢,说除了卫生干净,性价比高,还要好吃,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在五家店里面综合考虑来选一家最好的。那工作其实也是一样,我们想找一个能糊口的工作和我们想找一份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糊口的工作,我们做出的选择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说明啥?说明要想找到一个好东西,首先就要有一颗想找到好东西的心,得给自己设立一个很高的标准才行。一个很厉害的人,他的标准通常是来自自己的内心。但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标准会随着周围的环境来改变,我们会不自觉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就像在一个周围都是流氓的这么一个环境下,如果你整天抱着一本书看,那你一定是会被别人嘲笑的。所以给自己的内心设立高标准是做出好选择的第一步。
那么下一步呢?就是尽量扩大自己的可选项。我们通常在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会在脑子里面本能地跳出两三种解决方式。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想一想,一定是有更多、更巧妙、更合理的解决办法,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那为啥我们就是看不到这些更多的选项呢?一方面其实就是我们自身的知识边界的限制,其实就是我们自身的见识、经验、知识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这些信息罢了。另外一个方面,这是因为我们脑袋里面常常预设了很多隐含假设,这都是我们的思想壁垒。
那怎么样打破这些思维壁垒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三个工具。第一个叫做目标悬置。其实简单点说,就是在时间不成熟的时候,把这个目标停下来,你放一段时间。这个不是放弃,而是说把它放一放,把它悬置一段时间,等时机成熟了再开始做。斯坦福大学在2015年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么一个学制改革制度,它把传统的连续四年制学习改成了终身可以多次进出学校的六年制学习,这就是一次目标悬置的尝试。这个尝试有啥好处呢?它可以立马让拿文凭不再是一件紧急的事情,而变成了一个和工作、生活可以交替展开的这么一件事。
第二个叫做能力嫁接。其实就是能力的迁移。我们现在的知识体系是越分越细,这种细分有时候会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利器,但是有时候它也会给我们的思维带来阻碍,容易把我们的想法框定在一个很窄的领域。
第三个叫做特性改造。其实就是想办法让工作变成游戏,变得有趣,变得好玩,变成爱好。其实根据这个心理理论,让一个事情变得好玩其实特别简单,只需要凑足三个条件就可以了。明确的目标、适当的难度和及时的反馈。你看这三个,首先得有特别明确的目标,你要知道你干嘛。其次,要有适当的难度,这个难度要比你自身的能力高那么一点点,但不能高太多,高太多你自己就办不到,就会产生挫败感;也不能低很多,低很多你觉得这个事情太简单,太无聊,不会产生挑战的欲望。第三个就是及时的反馈。及时的反馈特别重要,它会让你持续地关注在这件事情上,持续地给你带来成就感。如果你想让自己做的事情变得有趣,进入一种不费力的专注状态,那么只需要往这三个方向上靠就可以了。
上面这三个思想框架可以帮助我们从那些极端的选择中跳出来。那我们当然可以大胆地重组时间,让理想和现实兼顾而且又不冲突,可以寻找到两个选择之间的连接点,把能力嫁接过去。还可以把要做的事情进行特性改造,把工作变成爱好,把爱好变成事业。总之,一个厉害的人他永远不会放弃找到更多的选择,因为最好的选择往往来自于更高目标指引下的我们的创造。
第三部分
我们要怎么样行动?那通常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其实一开始都是很难想清楚的,我们所谓的战略它只是一个大的方向而已,所以做一件事情只要想好之后开始做的阶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立刻开始,一点一点地做,一点一点地磨,一定要避免自己陷入一种过度准备的状态。
作者说,传统的教育体制里面隐含着一种未完成的思想惯性。在学校看来,所有教给学生的知识它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的,它不是说现在就让你做成某件事。所以一个人他从小学、中学、大学、博士,花了这么长时间,他都是在做准备。这种准备的时间太长就会产生一种惯性,就是永远不会把一件事情彻底地完成,他永远不会把一个产品彻底地做出来。因为他从来没有体会过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这也直接导致了没有准备好就成了很多人逃避困难的一个结果。其实就目前这个社会的大环境来看,如果真的等你把事情准备好了再做,那时候黄瓜菜可能都凉了。而且谁也没有办法完全准备好呀,那最好的办法那就是先上战场。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摔得鼻青脸肿,但是这反而是进步最快的方法。
硅谷就有这么一个风险投资家叫彼得·蒂尔,他设立了一个项目,每年为20位20岁以下的辍学大学生提供一笔创业经费。这个项目被这个哈佛大学的校长是骂得狗血喷头。他说,赤裸裸地误导大学生创业。可是,在实践中学习它也未尝不是一种学习呀,那谁知道这些从小就不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他在未来能做出什么事呢,是吧?
那怎么克服这种过度准备的状态呢?首先就是要做出一个最小化的产品。你可能会说,那我什么资源都没有,怎么做产品啊?其实任何能承载你思想的,有结构的,能被别人使用的都算产品。比如说你在某个公司实习的经历这个不算产品,但是就这个实习经历写出的系统性的总结、经验,这个就可以算作是产品。再比如说阅读一本书,这个过程它就不算产品,但是一篇对这本书深入透彻的分析文章,它就算是产品。虽然这些都不算是复杂的产品,可它们是一个最小化的产品。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对这个产品进行更复杂、更优化的改造。这个时候,你的才能,你的声誉,你的影响力,你的成就感就会通过这个载体慢慢地培养出来。所以,勇敢地做出第一个最小化产品,把它拿出来,在别人的吐槽和反馈中不断地修改,完成产品的快速迭代,这才是快速行动的正确姿势。
总之,工作都是有技巧和方法的,一个厉害的人从来不会停止对优化工作步骤的探索。
第四部分
我们要怎么学习?学习当然是精进路上的一个必备技能了,如果你不能做到持续的学习,那么你注定和成为一个厉害的人没有任何的关系。那现在网上信息因为太多,很多人都有囤积癖,就是在网上收集各种各样的资料,动不动就几个亿,动不动就是几百兆。下载完之后就放到哪儿,也懒得去看。
这里主要说一下作者的一个观点,就是拿到资料之后,怎么样对资料进行解码,解码和普通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理解它只是对文字表面意思上的一个解读,那只要是没有阅读障碍的人你通常都会自动化地完成这个步骤。那解码它则是一个更为主动、更为主观的过程。不同的人看一段材料,他产生的观点可能完全不一样,但是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玩具店里经常卖一种会说话的小黄鸭。你看这个玩具,在一个小孩子的眼中,这个小孩他最关心的是这个小黄鸭它说了些啥。这只小黄鸭它讲了什么故事,它唱了一个什么歌。他们最关心的是这个鸭子表现出来的直接信息。而在家长的眼中,他们最关心的是啥?他们首先就是关心这个小黄鸭是个什么东西,他首先会界定这是个玩具,然后对它的娱乐性、安全性、性价比做出一个综合的判断,他们关心的其实是这个玩具的价值和意义。而在做出这个小黄鸭的工程师的眼中,他们最关心啥?他们最关心的是这个玩具是怎么做出来的,他们会思考这个玩具有哪些功能、哪些模块,它的设计是怎么样的,它怎么样让用户喜欢、让用户购买。他们最关心的其实是这个产品的功能和实现问题。这就是不一样的视角对同一个东西的不同解码。
那面对一段材料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要习惯性地去挖掘这些信息背后的信息。就是拿到一段材料之后,我们可以快速地思考这些问题。这段材料它是什么,作者想说明啥,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他的这种说法在哪些情况下适用,哪些情况下不适用,他这个观点可以被迁移到其他的哪些领域,还有就是有没有其他领域的信息可以补充它。如果你认同作者的观点,那是为啥;如果你不认同,又是为啥。通过看完这段材料之后,你有什么被引出来的新想法。像这种解码式的解读方式,开始的时候可能特别费劲,但是只要养成习惯之后,就会慢慢地提高速度,慢慢地加速,它对形成我们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非常有帮助。
那总的来说,洞察出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把知识进行融合,最后通过迁移、印证、互补,把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这个就是学习的关键。持续学习是一个厉害人必备的行为习惯。
第五部分
怎么样修炼自己的思维?那修炼思维有很多种办法了,作者首先强调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法就是简洁的表达。写作尽可能地简洁,说话尽可能地简洁,简洁其实说起来容易,要做到这一点可不简单。如果你想要自己的表达简洁,它需要的思考强度是成倍上升的。那语言学家季羡林他年轻时候就吃过这样的亏,有一次他把这个写好的论文拿去让他的导师改。这个导师看完这个绪论部分之后,在这个文章的开头打一个括号,在最后打了一个括号,意思就是全部删掉,没有意义的话就压根儿不要说出来。这个事情就对季羡林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以后他在写所有的文章的时候都特别地简洁。其实好的写作秘诀就是剥离每一句话中间的杂物,每一个没有用的词,每一个无关紧要的定语,这些全都是削弱句子力度的杂物。
那修炼思维除了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精进,要注意简洁,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思考。作者就给我们介绍了三种特别有用的工具。
第一个叫做创意表格。我们可以利用表格对问题进行不同维度的分解组合,它可以帮我们生产出创意。比如说现在要设计一款饼干,如果不用表格,我们想问题的方式就是天马行空式的,随机性地找一些口味加以组合。像什么巧克力蓝莓味,像草莓山楂味,这种组合是完全随机的,它既无法判断新奇度,它也没有办法判断口感。那有了表格就不一样了,首先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分解饼干的表现值,然后在不同维度之间进行随机的组合。大家可以看音频文字下面这个表格,这个表格里随便画一道线,那就是一种全新的组合方式。理论上这么简单的一个表格,它有4200万种组合方式。所以,创意表格是一种非常适合多维思维的激发创意的有效工具。
第二个工具叫做清单。其实就是把我们平时想做的事情一个一个列下来。清单它是一种强制思考的工具,当你列一张清单的时候,你的思维一定是发散的。比如说让你列一张这个月底的购物清单,你会发现你越列越多,越列越多,最后可能会把淘宝上所有的东西都列一遍。作者说,列清单的方法是先发散后收敛。比如说你现在可以给自己列一张快乐清单,把你觉得快乐的事情都列在这个上面,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列。然后收敛,删掉一些可有可无的,删掉一些特别难操作的,最后留下来的几项你就可以把它当作行动指南,你就可以每天做这些事情,那么你是不是每天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快乐啊。
第三个思维上的工具叫做混乱。我们大到一个国家、社会,小到一个公司、社区,再小到一个班级、家庭,它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里,同时会有很多的因素在发挥着作用。而一种有秩序的安排它一定是强化了少数几种因素,而弱化了另外一些因素的结果。比如说把学生组成一个一个的小班级,这个就是强调统一了年龄段在学生中的共性。强调了这个共性之后,它就会忽略个体差异呀。所以看似有序的东西,很可能就是把另外一些无序的东西遮掩了起来而已。
那想要突破这些秩序,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入混乱、随机和意外,让这些东西成为培育新想法的土壤。比如说乔布斯在设计新办公场所的时候,他就在新的办公区域中间设立了一个巨大的中庭,把这个公司的会议室、餐厅、卫生间全都放在这个中庭当中。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不爽呀,后来发现这个设计可以让大家经常见面交流,结果就是表面上的混乱实际带来了更多的创造力。
总的来说,人的思维他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稳定、坚固,它其实是跳动、流动,它善变。思维怎么样流动,它其实取决于承载它的地形,一旦我们使用清单这种外在形式,我们就倾向于罗列更多的东西,使这个单子不断地拉长;一旦我们使用表格这种形式,我们就倾向于考虑不同维度之间的组合;一旦我们使用混乱,我们就容易把一些奇怪的元素进行混搭重组,让灵感源源不断地出现。一个厉害的人总是会使用这些思维工具来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犀利。
第六部分
怎么样努力?首先努力是一定要的,一个肯持续努力的人,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作者说,努力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死干、硬干,努力它也是需要策略的。木桶理论大家都听过吧,一个木桶所能容纳的水量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板。那好多人就把这个用在个人才能发展上,他们开始追求全面发展,什么都要抓。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这个理论其实它是用在形容团队的,它对个人并不合适。一个团队的整体能力,它取决于能力最低的那个人。如果从个人角度来看,这恰恰说明发展出一个人突出的优点比没有明显的弱点要重要得多得多,个人突出的优点才会给团队带来真正的价值。所以,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发展自己独一无二的特长上面而不是去弥补自己的弱点,是首先要树立起来的正确观念。
一个新的领域,它通常会分为缓慢起步期、快速提升期和高原期。而一个人的收入它也一般只会在高原期和别人拉开差距。很多人他由于不专注,总是在每一个领域的缓慢起步期徘徊,一开始就放弃,每一次都是浅尝辄止。就像挖井一样,每一次他都挖个10米左右,但是水就是上不来。他的能力、收入自然就会一直被卡在这个区间里。特别是对那些教育背景一般,职业技能又缺乏,拼爹无望,资源又匮乏的人来说,唯一要努力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资源聚拢起来,专注地投在一件事情上,哪怕这件事情压根儿就不起眼,非常地小,但是只要一直地做,你总会有出头的机会的。
那除了专注外,还有一个努力的规则,就是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做到好上加好,万万不能用苟且,用应付的态度去做手上的事情。这个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真心不容易。为啥?因为专注它也意味着要舍弃。那能不能做出这个取舍呢?就看个人选择了。简单说,努力它不仅是一种信念,它不是意志力的拿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这种策略体现在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握上,而好的策略一定是可以不断地被学习和优化的。一个厉害的人他总是能找到这个窍门所在。
第七部分
我们怎么样看待成功?首先作者说,成功它就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说一个人很成功,也就是说这个人的经历是不可复制的。成功就是持续地去做一些很酷的事情,去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这条路上,只要你能坚持地把它走完,那么不管你成不成功,那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这条路上,你就已经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了。
总结
我们回顾一下,这本书给我们选择了生活中的7个侧面,帮助我们建立平衡的时间观,把时间花在值得的事情上面。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给自己建立更高的标准来找到最佳的选项。在行动的时候,最有效、最高效的方式就是立刻行动。我们可以通过提问、解码、融合的手段,最后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作者还给我们提供了修炼思维的三种工具,建议我们优化个人资源、专注一个领域发展出才能,最后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成功之路。
其实说到底,厉害的人他总是占极少数的人,作者列出的这七条你也看到了,每一条都是反人性,需要克制的,需要和周围的环境作斗争。说一个人厉害,其实也就是说这个人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而已。精进的路它是一条很苦的路,它也是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必须要走的路。这条路到底要不要走,那就看个人的选择了。
撰稿:张凯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