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文,必须得有好词好句,至于什么样的词才是“好词”,什么样的句子才算"好句”,按照老师的标准,首先是成语,其次是书面语。使用了成语和书面语的句子老师才当成好句子。
学生作文写道:秋天到了,果园里梨子熟了,挂在树枝上,像一个个黄色小灯笼。老师改为:秋天到了,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果园里结满了丰硕的果实。认为"丰硕","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加进去了,才是好词好句。其实,老师不如学生写得形象且有画面感。
词句无所谓好坏,关键是运用得恰如其分。
有个段子:
阿弥陀佛。施主,请开门。我是东土大唐来的和尚,叫唐僧。为到西天取经路过这里。天色已晚,想在施主家里借宿一晚。施主,请开门。施主,只是借宿一晚。施主,请开门。施主,阿弥陀佛,请开门。施主,请开门。施主,施主,阿弥陀佛。操!
要说的是,一个词可以改变一篇文章的主题。当然,是结尾的“操”。
这个词不是成语,也不是书面语,但绝对是运用得最好又最重要的一个词。
前面的所有把唐僧还是塑造的谆谆佛子的形象,最后一句就是《大话西游》里才可能出现的“无厘头”式的反叛形象。
前面的一切都是铺垫,交代好一切需要交代的因素,蓄势待发,就等最后的一字颠覆。
这种写作方法在相声里面常常使用,这就是“包袱”,“包袱”就像炮仗。裹得越紧越响。
前面的那些就是所说的铺平垫稳了。
延伸一下,要说的还有好词好句与文章的关系。
字词句无所谓好坏,关键是组合。
字词就像砖石,可以建成豪华的宫殿,也可以垒成简陋的猪圈,砖石无所谓好坏,关键是设计。写文章叫构思。
文章是用文字表达思维的方式,文字是形式,思维是内容,决定文章优劣的,很大程度上是内容。就像是很多人识字不多可以成为很不错的作家,不少文学博士写作能力平平一样,博士识字很多,但是没有那个思维,所以也写不出来。况且是,正常的好文章 也用不到多少字,就像《红楼梦》,真正的生僻字也不多。
有的人,经历多,见识多,思考多,善构思,有思想,有故事,不写也能讲出来,讲出来,稍微一整理就是好文章。
古代笑话:
一个秀才做文章,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句,一旁怀孕的妻子说:难道你做文章比我生孩子还难?秀才说,你生孩子不难,肚里有。我做文章难,是因为肚里没有。
这里的肚里没有,说的就是脑子里没有“思维”,这里的思维指的是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故事。
还有就是,文章到底有多少种?这是一个很需要弄明白的问题。文章和文学是什么样的关系,也要清楚明白。弄清这两个问题,对于写作就简单多了。
或许,有人以为,一般文章可以少用成语,写景状物后散文可以大量使成语了吧。其实,也不是。
沈从文,朱自清,老舍,汪曾祺都说过,写文章,尽量少用成语,哪怕写景抒情的文章。不信,看看《济南的冬天》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