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篇爱情故事,这是一篇对于马克 李维《偷影子的人》的书评。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我不想说心灵治愈,感动落泪。我想写的是有关爱情,又不止于爱情。
一 超脱职业,外貌条件的爱情。
自古起,我们的婚姻一直讲究的都是门当户对,包括现在我们仍然在讲门当户对。当然现在所说的门当户对更多的是针对收入,职业的对等,我认识的一个大学老师,别人在给他介绍一位列车乘务员作为相亲对象的时候,他婉言拒绝了,理由是对方在事业上帮不上他。这在中国属于普遍现象,不止是女人在寻找条件优越的男人,男人同样也在寻求优秀的女人。大部分中国人是支持这样形式的门当户对的,至少这样环境下形成的价值观,生活习惯,甚至是消费观是相近的。这样至少可以规避很多矛盾。陈果的《我的漂亮朋友》里女主人公的第二任男朋友就是因为巨大的生活习惯差异以及女主角狭隘的眼界而选择分手的。而在我看来,她们之间并不属于真正的爱情范畴,而是一个男人出于对一个美女的占有欲望。
苏菲是一名实习医生,吕克是一名面包师傅,两人的差异主要是职业上的差异。主人公爱上聋哑少女克蕾儿,两人的差异不言而喻。《破产姐妹》里的max跟兰迪,一个是饭店的服务员,一个是好莱坞明星的律师。两人面对的不只是收入,职业的差异,还有生活习惯,价值观的差异。《欲望都市》里马兰达与她的酒保面对着同样的问题。但是因为某种叫荷尔蒙的东西,他们相互倾心。并且尝试为对方改变,逐渐适应对方的生活。这才是爱情。而以某些条件选定的另一半,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很像我们父母,要么日久生情,要么就是找了个人搭伙过日子。
当然时下有很多人从这个框架下解放出来,他们坚持不嫁(不娶),只为了遇到那个让她们心动的人。无论对方贫穷或富有,不问过去,只为将来。
二 孤独的老人们需要的不止是陪伴。
文中出现的每一位老人都是孤独的,有杂货店老板,书店老板娘布夏太太,用幽默的方式抱怨儿女不关心她的楼上老太太,还有主人公的妈妈。
在国外老人独居很正常,他们不需要儿女的赡养,但有一点天下老人都是一样的,他们需要儿女的关心。中国人重亲情,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但我要说的不止是赡养与陪伴。而是更多的理解和鼓励。
首先陪伴跟关心是第一位的,否则主人公就不会没有发现他的妈妈生病,从而失去他的妈妈。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老人抱怨年轻人的薄情。
文中有一幕“布夏太太搂住他,把头靠在他的肩膀上。他脸红了,她向他道歉,但仍维持着同样的姿势。”这是两个孀居老人之间有了爱情的萌芽。我见过的一些老人其实他们的状态不算好,要么找老伙伴聊聊天,条件好一点的打打麻将。在儿女繁忙的情况下,他们呈现的状态永远是孤独。所以即使他们90岁,即使他们行将就木,只要他们想要打破孤寂枯燥的生活,去重新选择另一半,永远不要试图阻止他们。也不要以爱的名义绑架老人的爱好,适当的“烟酒”不会马上带来死亡,却会带来心情愉悦。最明白他们想要什么的是他们自己,即使他们想做某些危险的运动,也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支持,因为这是我们所有年轻人在老了以后想要有的样子。
虽然作者没有详细的描述,但是旅馆里那些老人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概括一下就是“等死”。整个旅馆的气氛也是死气沉沉的。我记得龙应台写她的父亲,说到她父亲在儿女阻止他开车后迅速的老去,曾经有篇文章写到,有一位教授坚持让80多岁的母亲洗碗,而他的母亲表现的却很高兴。《北京遇上西雅图》2里林平生80多岁的年纪因为开车出了车祸,重新考驾照也要坚持开车。顽固又可爱。即使他们老了,他们也在寻求自己的价值,不想还活着就已经是死亡的状态。我们要帮着他们找到活着的价值,就像儿时我们蹒跚学步时,即使我们不断的跌倒,他们也仍会说着加油。
三 感谢主人公给了吕克追求梦想的机会。
在我一年级的时候我有个愿望,我想当一名歌手,后来实在是败给了自己的歌喉,就有了新的目标。但是有时候看着电视上大放光彩的歌星,我其实很遗憾,我遗憾的是不是我没有成为歌星,而是我从没有尝试努力过。
吕克是幸运的,他有主人公这样的朋友,因为他吕克才有了尝试的机会,才能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像《我最好朋友的婚礼》里竭力向冯绍峰表白的舒淇一样,即使被拒绝了,但是在生命的这一刻我努力了,我做了我想做的,那么我没有遗憾。同时他也真正明白职业对于他的含义:“我相信我的孩子会以我为荣,就如同我以我的爸爸为荣一样。” 最幸运的是他收获了一份真正的爱情,还有会长达一生的友谊。
整篇小说就感动而言,远没有《放牛班的春天》,《交响人生》,《无法触碰》,《闻香识女人》等影片来的更震撼人心,就深度而言,远没有村上春树的小说写的更深刻。它更接近《天使爱美丽》因为一些小小的举动,很多人都有了不同的开始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