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经历了地米斯托克利逃亡,稳健派主事者死亡之后,稳健派继承人客蒙上台。客蒙是第一次希波战争的“首席将军”之子,虽然这个将军后来被全民审判,但并没有连累家庭,客蒙得以被重用。
不过,好景不长。客蒙上台后,应斯巴达的求救,率领4000士兵帮其平定内乱,大概进入斯巴达后客蒙经常生硬地提建议,最后,被赶回来了。雅典人民怒了,竟然灰头土脸地回来了,客蒙的反对党趁此机会,将他陶片放逐,公元前461年伯里克利正式上场,当选为将军。
如果读了上篇,大家应该知道,将军是每一年就选举一次的,而伯里克利竟然连续当选32年,未曾落选过。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用这句来评价伯里克利时代:“表面上看实行的是民主政体,实际上是一个人统治的国家。”
伯里克利时代
“伯里克利时代”指的是从公元前461年到公元前430年的31年,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巅峰时期。
伯里克利不仅从前任手里顺利接过接力棒,而且还做了许多大事。除了推出限制令、给公务员、海军中的浆手(第四等公民)发工资、建设神庙之外,还有以下几件:
1、与斯巴达、波斯讲和
客蒙在放逐10年后回到了雅典,要想曾经的政敌变成今日的伙伴,双方都需要做出让步、妥协。
客蒙接受了伯里克利在他流放期间推出的各项政策,而作为交换,伯里克利同意了客蒙的亲斯巴达政策——与斯巴达签订5年的停战协议,以及允许客蒙出征波斯统治下的塞浦路斯。
客蒙不愧是第一次希波战争首席将军的儿子,军事才能不是吹的,打的波斯节节败退,但毕竟年龄这么大了,还如此奔波,仗没打完就病逝了。
伯里克利抓住时机,派出客蒙的姐夫去波斯讲和。之所以派客蒙的身边人,主要还是为了赢得民众的信任,毕竟此时雅典处于上风,突然的撤军会让公民们无法理解。
此时的波斯之王是薛西斯的儿子,就是跟地米斯托克利交朋友的那个国王。他见证了两次希波战争的惨败,不想四处征战了,只想稳住国内的发展。所以,经过两年的和谈,双方达成一致,签订了《卡里阿斯和约》。双方承认对方的领土,不侵犯对方的势力范围,限制战船的活动范围,但是允许商船通行。其后近40年的时间里,爱琴海摆脱了大国波斯的威胁。
从此,48岁的伯里克利终于可以专注发展本国,而不担心会有外敌入侵了。虽然和斯巴达的停战协议只有5年,但对于必须靠奥林匹克运动会才能休战的雅典人,已经算是很长时间了。
2、稳固提洛同盟,提升雅典的统治地位
提洛同盟是在地米斯托克利时代达成的,但并不是地米斯托克利本人的杰作。
在第二次希波战争全面胜利,雅典人收复爱琴海之后,曾经的普拉塔亚陆战的总指挥帕萨尼亚斯回斯巴达之前,在德尔斐的神庙敬献了一块刻着自己名字的铜板,5个监察官马上赶过去,让他去掉自己的名字。因为在斯巴达的法律中必须要限制权力,而这个人竟然如此夸大自己的功劳,再加上他现在在国内的呼声很高,难道想篡权吗?怀疑的种子深深的种在了这五个人的心里。回国后就撤去了他总指挥的职位,让他去当一个海上巡逻官(此时希腊联军还没有解散),联军给他近百艘战船。
不过厉害的人,就是巡逻都有不一样的成就。他巡逻到塞浦路斯岛之后,迅速撤退北上,决定攻打拜占庭(罗马时代的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彻底切断波斯的入侵之路。
战争胜利后,所有斯巴达士兵都在欢呼,但是5个监察官心里想的却是,帕萨尼亚斯违背了斯巴达的国策,即斯巴达管辖范围仅限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公元前546年,雅典的庇西特拉图时期,伯罗奔尼撒同盟在斯巴达的倡议下成立)。
在此之后,帕萨尼亚斯受到监察官们的歧视,无奈离开了斯巴达,后又被召回,围堵在一个庙里,活活饿死。
不过,斯巴达人不想要拜占庭,雅典人却看到了拜占庭这个黑海的入口背后的经济价值,决定好好利用一番。派出客蒙去拜占庭运作一番,据说是在其他城邦的建议下,雅典的支持下,成立了提洛同盟,将爱琴海到黑海的要地都掌握到了雅典手中,。
这里做一个提洛同盟和伯罗奔尼撒同盟对比表格,方便大家了解。
但在伯里克利与波斯签订了和平协议之后,提洛同盟的其他城邦便觉得雅典不太可靠,于是率先有两个小城邦提出退出同盟,甚至其中一个城邦还找到了斯巴达,让他们出兵雅典,而此时斯巴达与雅典的停战协议刚刚到期,好像正等待一个理由可以发动战争。
于是,斯巴达的5个监察官决定进军雅典。但是没想到,出征的指挥官,即斯巴达的国王,并不想打仗,可能是因为另一个国王和伯里克利是好朋友,更可能是因为伯里克利的嘴遁说服了国王,总之,出兵后没多久,这个国王就以快入冬了为由撤兵。回国后,5位监察官十分不满,让他提前退位。
之后,雅典迅速出兵镇压了第一个提出脱离同盟的那个城邦,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但是遭到了全希腊人的谴责,认为他们是帝国主义行径。带头人是在伯罗奔尼撒同盟中实力仅次于斯巴达的科林斯。
科林斯之所以不满,主要还是因为雅典把自己挤下去了。本来海上霸主是科林斯,结果第二次希波战争中雅典的海上军队崛起,远超科林斯。而雅典在与波斯签订和平协议之后,就开始进军希腊的西方,不仅在领土上霸占,还抢了西方城邦的经济利益。所以,他们很担心总有一天自己会被雅典吞掉。
就这样,在科林斯的要求下,公元前446年的冬天,在斯巴达召开了“商讨希腊今后和平的会议”,主持会议的议长是与伯里克利保持友好关系的斯巴达国王阿希达穆斯。
会议的结果竟然完全按照雅典的设想来的,主要有内容:
一是,斯巴达首次承认雅典在爱琴海的霸权地位。之前提洛同盟只是为了抵御波斯,而如今变成了雅典的霸权统治了,所以成员国不得任何借口退出同盟,违法同盟规则的,雅典可以出兵打压。
二是,希腊世界从此分为斯巴达和雅典两大阵营,即伯罗奔尼撒同盟与提洛同盟将希腊世界一分为二,双方不得侵入对方的势力范围,若某同盟中有成员国变节要求救援,另一方不得出手相助。
之所以由斯巴达召开的会议,利益都给了雅典,主要是雅典和斯巴达暗中有利益交换。
近10年来,斯巴达有着内战的困扰。国内最底层的农奴希洛人一直在抗争,虽然始终打不过斯巴达勇士,但是一不小心打到了山里,三不五时的来个游击战,又不好去山里抓的。在斯巴达很烦的时候。雅典出现了,承诺给他们安置到一个岛上,斯巴达承认(就代表所有人都承认)这个岛属于雅典。被解决了大麻烦的斯巴达,在会议上为雅典站台。
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在爱琴海的地位与日俱增,不过雅典对于提洛同盟的管理方式是比较宽松的,毕竟伯里克利是一个始终尊重他人言论和行动自由的人。
3、统治黑海,解决粮食供给问题
雅典土地贫瘠,很难种粮食,种出来也不好吃,而人口又比较多,所以雅典很早就是小麦进口国。但他们选择进口的国家都是君主专制或者独裁者统治的,很可能在战时因为统治者的一句话,就不出口给他们了,那雅典就得饿死。所以,为了进口来源地多元化,公元前436年左右,59岁的伯里克利决定远征黑海。
作者觉得去黑海并没有真的打仗,事实上,伯里克利是一个政治才能非凡、军事才能十分一般的人,不过,有时候军事上的紧急局势,靠政治也能化解。而这次出征黑海,大概只是向那里的人民展现雅典的军事实力,比如开100艘三层战船溜达一圈,让他们觉得加入同盟很有保障。
于是,黑海地区加入了提洛同盟,变为雅典的粮仓,是雅典最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
但就在伯里克利从黑海回到雅典的第二年,改变希腊各城邦命运的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正在酝酿。
伯罗奔尼撒战争
既然这场战争能够改变希腊各城邦的命运,那么,战争的双方必定是瓜分希腊世界的雅典和斯巴达。但是因为有和平协议在先,所以,事出必有因,而对战争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科林斯。
1、科林斯的复仇
科林斯其实已经很讨厌雅典抢了他海上霸主的地位,而后又发生了一件事,让科林斯怒火中烧(由于涉及到的地名太多,以下不重要的国家用英文字母表示)。
最开始是A国的内战,其中一方求助B小国,被拒绝,转而求助科林斯。而科林斯为了占有B小国,决定出兵,但是首战失利撤退,B国就飘了,把战俘要么变卖为奴,要么杀了。科林斯火了,全境招募士兵,派出150艘战船攻打B国。
B国一看大事不妙,赶紧求助雅典,要加入提洛同盟,科林斯听说此事之后,也找了雅典,让雅典别管。可能是科林斯的语气太生硬了,伯里克利拒绝了,决定保护提洛同盟的成员B国。但碍于不能侵入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势力范围,只选择给B国30艘战船。
第一战,B国战败,搭乘雅典的10艘战船才得以逃跑;第二战,科林斯听说雅典有20艘船在靠近,以为是报告错了,是200艘,于是不想跟雅典硬碰硬,便撤退了。这个乌龙一下子传遍了整个希腊,最后演变为一个笑话“雅典海军刚要靠近,科林斯就夹着尾巴逃跑了”,这给科林斯气的。
被雅典气了好几次的科林斯,决定抓住一切机会报复雅典。
要知道提洛同盟并不是铁板一块,总是有一些成员国蠢蠢欲动想搞“分裂”,比如,C国。这时另外一个国正处于内战,其中一派人为了得到C国的支持,就去支持C国脱离提洛同盟,并且和科林斯结盟。
科林斯可下逮住机会,紧急组织了2000志愿军,协助C国。雅典为了镇压C国,派出70艘战船,3000名重装步兵。
但是,伯里克利军事才能非常一般,加上地形复杂,在大山里开战,不好打,久攻不下。
这时的雅典和斯巴达都很为难。
雅典要是撤军,那么C国就会脱离提洛同盟,从而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最终提洛同盟就要解散。斯巴达考虑的是,与雅典对战的人毕竟是伯罗奔尼撒同盟的人,自己到底要不要出兵?而此时本来就讨厌雅典的5个监察官正在蠢蠢欲动,散布言论,国内反雅典派的势头不断高涨,据说这时有很多斯巴达人去神庙求签,而解签人被科林斯的人收买了,告诉斯巴达人,出兵雅典才是正途……
这时,D国又宣称要脱离提洛同盟,加入伯罗奔尼撒同盟,雅典马上经济制裁。斯巴达的5个监察官生气了,凭什么要加入我们队伍,你就要制裁,简直不把我们斯巴达放在眼里,就要求国王攻打雅典。雅典人也怒了,怕你是sun子。
但是,毕竟双方都是大国,不能贸然出兵,就一直对峙着。所以,本来是雅典镇压同盟内的成员国的战争,在科林斯的挑拨之下,逐渐演变为雅典和斯巴达的对峙。
2、底比斯的行动
大国对峙,总有小国想趁此机会捞点好处,毕竟只有这个时候没人能腾出精力对付自己了。在伯罗奔尼撒同盟中有个叫底比斯的城邦突然出兵雅典的一个小弟E国,可能只是单纯为了拓张领土吧(据说是科林斯煽动的)。
先头部队只派了300个士兵,本来E国都吓破胆了,不敢出门,结果在门缝中偷看,只看到了这点人,马上全体出动,把这300人拿下。
伯里克利赶紧派出特使,告诉E国,千万善待这300人,等同斯巴达商量之后,再做处理。但没想到,E国特别迅速,特使还没到就把300人杀了。
底比斯赶紧就去斯巴达面前哭诉,斯巴达没有办法,只得出兵。伯罗奔尼斯战争正式开始。
3、雅典VS斯巴达,持续二十多年的战争
战争第1到3年,统治者伯里克利
双方都挑对方不太重要的地方攻击后就撤兵了,期间雅典还爆发了瘟疫(可能是流感),但斯巴达也没趁机进攻,战争的第三年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过世。
战争第4到10年
雅典与斯巴达在一个叫皮洛斯的小镇(斯巴达管辖领域)展开战争。雅典有1000人,斯巴达应该不足1000人,但其中有300斯巴达战士,结果斯巴达战败,其中150人战死,150人被俘。斯巴达震惊了,雅典也震惊了,甚至像贵宾一样对待这些战俘,提供高质量的伙食,不给他们戴手铐脚镣。
斯巴达为了救自己的战士,甚至要谈和,真的是一个结束战争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然而当时雅典的所有公民都被克里昂煽动了,以为自己战无不胜,赢了一次,就是赢了战争,于是拒绝谈和。
斯巴达想报复雅典,但怕输了丢面子,于是组成了一个非正规军,指挥官是一个40多岁的斯巴达勇士,士兵是700名希洛人(农奴)和1000名伯罗奔尼撒同盟的人。
这里要提一下非正规军,因为每一次非正规军的出动,都给雅典沉重的打击。
非正规军的士兵都是斯巴达的最下等人希洛人或者伯罗奔尼斯同盟的士兵,但指挥官都是斯巴达勇士,虽然不知道这个指挥官是怎么选出来的,但想必之前也是个小组长、中队长之类的,而且从他们指挥作战的战略上来看,都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与不知变通的斯巴达格格不入。
这只非正规军选择出兵提洛同盟的成员国X。到了地方,迅速用嘴遁收服了当地人。雅典派出的两名将军,没想到斯巴达方能这么快取得成功,奋力抵抗也守不住了。两名将军,一个失踪了,另一个叫修昔底德,逃回雅典,被判流放20年,最后成为了一个历史学家。
斯巴达获胜后,利用这个条件和雅典讲和,换回战俘和抢占的地区皮洛斯,并承诺召回1700士兵,雅典同意了。但当雅典代表去找那个斯巴达指挥官谈撤军的时候,这个指挥官拒绝了。
雅典便派出10000多士兵去打1700人,曾经因为嘴遁归顺的地区,看到了雅典的雄厚实力,又想重新回归雅典的怀抱,斯巴达指挥官被逼到绝境。
这时,雅典退兵了,主要是担心斯巴达会有所反应。雅典的克里昂发誓要夺回被斯巴达指挥官占领的地区,于是自己率军出征,最后他和斯巴达指挥官一起战死,将军死了,雅典只能撤军。
战争的第11到20年,稳健派尼基阿斯VS激进派阿基比亚德
趁着双方将军都战死,雅典和斯巴达的稳健派赶紧抓住机会,签订了《尼基阿斯合约》,合约规定,有几个城邦可以脱离提洛同盟,但是还是要交会费。
接下来,30岁的激进派阿基比亚德当选雅典将军,他是伯里克利的养子,与伯里克利来自同一个家族,是苏格拉底的学生,确实有一定的才能,尤其是军事才能突出。
阿基比亚德一上台就主导签订了四国同盟,其中包括斯巴达和斯巴达的一个敌国。很明显,他只是想利用这个同盟牵制斯巴达,腾出精力去对付别的敌人。于是,他进军科林斯附近的Y国,本来取得了成功,但是雅典人却充满担忧,再次选将军的时候,他落选了。
这种行动的不连贯性贯穿了阿基比亚德的一生,也导致了雅典的悲剧。
斯巴达终于反应过来,原来这个四国同盟竟然是为了对付自己的。于是,他和他的敌国开战。雅典因为同盟的关系,出兵帮助那个国家,但是,这个国家真的很弱小,战斗力很弱,可雅典却还把指挥权交给这个弱小的国家,直接导致了自己的两个大将阵亡,同盟瓦解。
接下来的一年,阿基比亚德又上台了,和稳健派的尼基阿斯分庭抗礼。
有一天,来了一拨人,称他们是某国的人,想让雅典去打叙拉古(非希腊的城邦),并且给他们提供资金。阿基比亚德一听,觉得很好,正好可以缓解现在国内的矛盾,提高士气,而且战争到现在,跟斯巴达对峙的有些筋疲力尽,需要个机会向提洛同盟、向希腊展示一下雅典的雄风。尼基阿斯则反对,毕竟是稳健派,当然最好敌不动我不动。
于是,公民大会投票,决定西征叙拉古,选出三个将军,阿基比亚德、尼基阿斯、还有一个不太重要的人,只是为了前两个人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可以2:1确定方案。
这个初衷,就已经预订了悲剧,要知道战场上指挥不统一、战略不连贯是大忌,但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事,已经能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结局。
雅典在一夜之间,诸多神像被毁,要知道亵渎神灵在雅典是属于犯罪,而阿基比亚德变成了嫌疑人,但当时可能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去审判,于是,嫌疑人阿基比亚德跟随大军出战了,一起出战的还有134艘船、33000士兵,其中雅典25000。
然而,还没有开始打仗,阿基比亚德突然被召回,要接受审判,只留下了本来就不想打仗,且没有军事才能的尼基阿斯……
阿基比亚德跑路去了斯巴达,与5个监察官偷偷搞好关系,并向斯巴达建议进攻雅典的阿提卡,使得雅典的农民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而且,据说在叙拉古向斯巴达求救的时候,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得斯巴达迅速组建一支非正规军,赶到了叙拉古。
既然是非正规军,就能想到指挥官是具有军事才能且战术灵活的人。
在这样的指挥官带领之下,尼基阿斯节节败退,他便给雅典写了一封信,由公民大会决定撤军或者增援。
我不知道此时的他是出于什么心里,是害怕自作主张撤军回去会被杀头,还是觉得再有一倍的兵力,他就能攻破?
总之,雅典决定增援,出动剩下的所有兵力,增派了两个比较有才能的将军,但回天乏力,真的是打不过了。
打不过了,赶紧撤退还能保存兵力,不巧赶上了月食,占卜师说,今夜不适合撤退,还得等X天。雅典决定等,斯巴达和叙拉古不想等,很快展开了战斗,雅典又败了,只能被迫突围,然后被反杀。
最后,雅典全军覆没。
战争第21到28年,雅典无条件投降
雅典人被进攻叙拉古的失败震惊了,很多妇女儿童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引以为傲的海军被摧毁了,如果被拍成电视剧,那一刻的画面应该是静止的。
为什么?为什么会被打败?
那个时候的雅典开始怀疑起自己的政体,于是做了很多的尝试,包括“400人会议”、“5000人会议”但都没有超过一年的时间,最终还是恢复了民主政体。除此之外,雅典也开始建造船,越来越多的贵族捐钱造船,自愿成为浆手(之前都是第四等公民)。
另一边,在逃亡到斯巴达阿基比亚德,搞大了王后的肚子后,似乎是作为外交使臣去了波斯,说服了波斯出钱给斯巴达打仗。之后又一波骚操作(具体不详),从波斯去了爱琴海的东部,萨摩斯岛(雅典管辖),回归了雅典的怀抱。
期间与斯巴达海战4次,皆取得胜利,可见阿基比亚德的军事才能确实非凡,他也借此机会回到了雅典,罪名被解除,重新获得权力。
但这时波斯生气了,花了这么多钱,斯巴达竟然干不成事,于是又给他们施压。但斯巴达的宪法规定只有涉及到本国安全的时候,斯巴达勇士才能上场,便只能派出一支非正规军,吕山德是这只非正规军的指挥官,但他本人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斯巴达勇士,因为他的母亲是希洛人,但这样的出身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将领。
吕山德很快发起了和萨摩斯岛的海战,当时阿基比亚德正在雅典,手下的副将按捺不住,主动进攻,结果被吕山德打败,阿基比亚德赶快回到了萨摩斯岛并挑战吕山德。但吕山德自知不是他的对手,闭门不战。
没想到,雅典内的反对派抓住这个机会,又一次把阿基比亚德拉下台……
之后,雅典又尽全力打造了一百多艘船,派出8位将军,与斯巴达方展开了战斗,由于双方都没有优秀的指挥官,海上一片混战,最后看似是斯巴达失败了,但雅典也损失惨重,雅典公民气愤地处死8位将军,其中2个逃跑,6个死亡,本来就没有多少人才了,又一次损失惨重。
斯巴达也厌倦了被波斯的呼来换去,决定与雅典讲和,但雅典要求斯巴达归还战争之前所有雅典管辖范围的领土,斯巴达无法接受。
此时的吕山德也不再听从5个监察官的调遣,选择自行出动。他要切断雅典的粮食补给线,也就是要攻打黑海一带的达达尼尔海峡。战船逼近,吕山德发现雅典的防守非常脆弱,基本不攻自破。
得知此消息的雅典人也吓坏了,派180艘战船,6个将军去达达尼尔海峡。阿基比亚德听说后,开着自己的船去找雅典的军队,并提出意见,但没有人听他的。
吕山德不仅成功占领了达达尼尔海峡,战胜了雅典,又成功占领了其他提洛同盟的成员国,并将所有雅典人都赶回家,雅典陷入了粮食危机。
最后雅典无条件投降,从此成为斯巴达的同盟国,放弃提洛同盟时代控制的所有城邦、岛屿,只被允许保留12艘战船。
(投降后雅典的领土)
尾声
战争的结果让人始料未及。
刚开战时,雅典是一个,拥有最民主的政体、最强的海军、文学作品最多、教育质量最好的国家。一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都远超于其他城邦的雅典,竟然会在战争中输了。
我个人觉得,体制确实有一定的弊病,大多数人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不能够想到长远,所以就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否认统治者,投票让他下台。但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体制的问题,毕竟这个体制已经从公元前7世纪延续到了公元前4世纪,毕竟战胜国斯巴达的体制更不值得推崇。
如果要找个原因的话,只能说当时的雅典确实没有更具有才能的人了。如果地米斯托克利在,如果伯里克利还活着,战事肯定不会发展成为这样的结果。
虽然后面有一个天才——阿基比亚德,甚至作者对他才能的评分与伯里克利相等,但我并不认为他的才能值得这个分数,至少他的政治才能远不如伯里克利。毕竟即使有很多人反对伯里克利,他依然能在公民大会上得到公民的支持,而阿基比亚德总会被反对者打倒。
最后只能说一句:时也,命也。
注:本文图片(除封面)均来源于《希腊人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