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已经变成人间炼狱,赤眉军就像是风暴般一遍又一遍在帝都中扫荡,一直在等待机会的邓禹终于厉兵秣马在郁夷县与赤眉军相遇了。
这是邓禹的第一场大败,虽然没有伤及汉军根本,但却让邓禹不得不撤兵云阳。
此时正值刘秀称帝之初,汉军的每一场大战都必须取得胜利,只有这样才能让刚刚称帝的刘秀赢得人心。邓禹急切需要一场大胜来扭转颓势,长安百姓都在关注着汉军的一举一动,赢得帝都民心比什么都重要!
就在这时,邓禹听到了一个消息:汉中延岑兵出大散关,而得知消息的赤眉军大将逄安(音同旁)率兵十万讨伐延岑。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延岑的前世今生,更始二年(24年)更始帝刘玄大封诸王,有位叫刘嘉的汉室宗亲被封为汉中王,延岑就是他的部下。
延岑是个小人物,但是从他的身上却可以折射出乱世中的尔虞我诈。
延岑曾几次把主子刘嘉打出汉中,也几次大败。兵出大散关对于延岑来说是个无奈之举,在复仇的刘嘉和趁火打劫的公孙述二人的双重夹击之下,他不得不一路北逃,最后在走投无路之下再次投降了刘嘉。
难以理解心大的刘嘉是用什么样的胸怀再次包容了这位把自己赶出老家的叛徒部下的,总之投降后的延岑很快被派往右扶风,屯兵杜陵,对赤眉军所占据的长安形成对峙。
城中的赤眉军精锐已经尽出,把握机会的邓禹立刻举兵攻打长安。
与此同时,闻讯来援的赤眉军大将谢禄迅速封锁了整个长安城,漆黑混乱的街道之间,从未打过游击的汉军再度被灵活性极强的赤眉军杀得丢盔弃甲,这是邓禹的第二次大败。
在后方一直关注关中战事的刘秀终于坐不住了,邓禹毕竟年少轻狂,只肯大胜不愿大败。
一败再败非但不会让邓禹就此罢手,反而会让他失去冷静的判断,一次又一次地以卵击石。
跟刘秀预料的一样,在接到召回诏书后的邓禹彻底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力,深受皇恩却毫无军功的他在面临缺兵少粮的困境下,仍然带着军队一遍又一遍地攻向赤眉军,然后一遍又一遍的大败。(禹惭于受任而功不遂,数以饥卒徼战,辙不利。)
有句话叫: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话是好话,但用这句话来抗衡皇权的将领大多数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败军之将不听召回圣旨,接二连三一败再败,最后还能不掉脑袋的,也就只有在光武一朝才会出现。
刘秀给邓禹留下了足够的成长时间,他知道少年得志的邓禹只有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帅才。
既然你不愿退,那我就去派人帮你好了!
刘秀为邓禹挑选了一个人,代他讨伐赤眉——大树将军冯异。邓禹是轻狂凶猛的雄狮,冯异是八风不动的巨象。有冯异在,邓禹无论是败到何种地步也一定能全身而退!
天子圣驾一直将冯异送到了河南,临行前的冯异被赐予了宝马和名剑。
“麾下诸将善战却暴虐,只有你不一样,此去不为征战,是为民心。”
冯异知道刘秀的意思,在乱世中杀红了眼的军队多多少少都会做出暴虐的行径,从登基后的那一刻开始,日月所照的土地上都将是大汉的子民,一个也不能屠戮。
“莫要再有第二个邓奉。”
冯异知道刘秀在担心什么,邓奉事件的发生一直是他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痕。
而酿成邓奉事件的罪魁祸首,正是吴汉!
吴汉是不世出的猛将,他就像是刘秀的獠牙,永远都在用不顾后果的武力荡涤所到之处所有的人,包括无辜的百姓。
建武二年春,吴汉横扫邺城附近流寇,紧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进入河内,再进军荆州地界,连下南阳,宛城,新野等城池。
问题就出在荆州地界上,吴汉大军收复南阳等城池后纵兵掳掠,搞得民怨沸腾,百姓苦不堪言。
南阳号称帝乡,是刘秀出生的地方;而且追随刘秀起兵的皇亲国戚中大部分人都是南阳,新野等地的望族,如以阴丽华为代表的新野阴氏,以李通为代表的宛城李氏和以邓晨邓奉为代表的新野邓氏。
吴汉虽然是打仗的好手,但是政治敏感度实在是太低了。他纵兵烧杀抢掠的行径瞬间激怒了一个人——邓奉!
邓奉曾奉命在乱世中保护阴丽华安全,所以刘秀对他绝对信任,不仅委以重任,而且还将汉军中的精锐都尽数交给了他。
驻扎在南阳的军队突然发生骚乱,帐中的吴汉还未来得及反应,哨兵的消息已经接二连三的传了进来。
破虏将军邓奉劫走粮草辎重,攻破淯阳,与盘踞在附近的更始帝残余势力连为一体,又和造反的南郡秦丰达成同盟,出其不意杀得吴汉军大败,不得已退出南阳。
原本的大胜变成了满盘皆输,而且更头疼的是,邓奉手中的精锐拥有着汉军中一等一的战斗实力,本来就乱成一团的荆州地界又多了一股强大的地方势力。
但不管怎么样,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即便是战乱不断,至此为止,新莽末年的饥荒总算是被解决了。
从曾经的天价粟米,到现在野麦丛生,野蚕成茧,漫山遍野,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们已经看到了曙光。(初,王莽末,天下旱蝗,黄金一斤易粟一斛;至是野谷旅生,麻菽尤盛,野蚕成茧,披于山阜,人收其利焉。)
黑暗正在过去,黎明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