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吃饭这个事情,举几个例子吧:
案例一(我的朋友——海燕医生门诊真实故事):一个5岁小朋友,自己嘴里含着筷子吃米皮,边走边吃,就这样发生了悲剧,上台阶时不小心摔倒,口中的筷子,径直穿透了颅脑。
案例二:一个三岁小朋友,幼儿园吃饭,而且总是要老师喂,老师不喂,就教室里到处乱跑,不吃。
案例三: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每次吃饭的时候,都拿筷子捅同桌的胳膊,给小朋友吐口水,同桌和老师已经告诉了很多次你不可以戳同桌,不可以吐小朋友口水,可是这孩子依然在犯。
以上这些个案,都是我身边真实的存在。这些孩子,没有规则意识,有的承受自己受伤害的代价;有的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伤害了别人,讨人厌,被孤立,得不到尊重,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为什么有些孩子规则意识淡薄,有的孩子知道规则却做不到?我猜想可能有以下几点:
1、父母完全无规则意识,觉得“小孩子就是要自由成长,他长大了,自然就懂得一些规则了”:
比如案例三,这样的孩子,成长为这样绝不是偶然,他本身没有自制力,你告诉他怎样做才对,他会好好答应,可是过后,这种伤害别人的行为依然在发生,内在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的。
2、父母有规则意识,可是力量不够,苍白无力:
比如,有些孩子,去公共餐厅吃饭,上串下跳大声喊叫,有些父母只是苍白的说一声:不要跳了,不要喊了,然后孩子只是听听而已,可是行为依然在发生。
3、父母本身是习惯越界的人:
不是自己的事也要插手,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强加给别人,过度干涉和控制别人的事情,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有些拯救者情节,或者无疆界的溺爱孩子。
比如:你多吃些,我是为你好;你把妈妈做的都吃了,妈妈就开心;你乖乖吃完,才是好孩子;你不会吃,我给你喂,你才能吃饱;你不行,不会拿勺子,我给你喂;你的杯子,妈妈也能随便用……
这样没有界限的父母,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孩子就会没有界限,要么成为“乖孩子”,凡事顺从,一直为别人而活,为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总是讨好别人,慢慢失去自我,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要么成为“霸道魔王”,以自我为中心,散漫霸道。
由此看来,如果幼儿时期,父母没有给孩子建立起规则的意识,慢慢的,孩子就会发展成一个行为没有边界,一个不懂得为自己负责,一个没有安全感,一个不能保护好自己的人,再升高一个层次,可能就会发展成为一个品性不良(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的成人。
【过程】很重要。每天陪伴孩子吃喝拉撒睡的这些行为过程,就是让孩子,由内向外发展出一种规则意识,这种规则,是在成长过程中,内化在孩子心里的,而不是外压的规则,如果只是为了外在遵守而遵守,孩子内在意志力不足,就会【知道却做不到】。
1、早期的规则,建构在意志力基础上。
宝宝最初的意志力都是无意识的,即本能。慢慢的,四五个月,会发展出模仿力,这时候就由无意识发展为稍微有些有意识了。当行为有了指向性,有了方向性,通过重复,加强规则意识,建立起内在的规则和界限。
2、早期意志力的发展,需要大人的帮助和保护
孩子的意志力是特别强的,却往往容易被大人破坏和打扰。小宝宝最重要的事情是重复,抽纸一盒抽完也不厌烦,扔书全部扔完也不厌倦,总是在重复做一件事情,而就是在不断的专注重复中,去体验,去感受,形成自己的神经通道。
越小的宝宝,越容易受意志掌控,恰恰大人常常打破孩子的秩序,让孩子处在混乱的生活方式里,从本能性的意识建构上升到意识状态的过程被阻断,让孩子一直处在意志的混乱无序中。
为什么说孩子的前三甚至前六年如此重要了,在孩子小的时候,在孩子内在发展关键期,需要被尊重、被信任、人性化对待,他才能做自己身体、精神、认知、感觉、情绪的主人,发展出自己独立的人格。
1、确定孩子具备两种能力
放手的前提是,孩子本能的具备这个能力,本身内在有力量做到这个事情。就吃饭方面,孩子首先有两方面的本能力量:
(1)自主吃饭的本能:
宝宝在一出生,就具备【自主寻乳吃奶】的本能,慢慢的,再大一点,随着她身体各方面发展,她会能坐起来,头能直起来,会自己抓起东西朝嘴里放,随着手部肌肉发展,宝宝自己会拿起食物放到嘴里,自己咀嚼,吞咽。
(2)判断饥饱的能力:
从一出生的母乳开始,就是看不见刻度,完全随宝宝的【按需亲喂哺乳】。这种方式,没有刻度可以衡量,孩子自己是知道饥饱的。
然而,放眼身边,这两项宝宝最基本的内在能力,是被忽视甚至否定的。
从喂奶一开始,便担心孩子吃不饱;明明母乳亲喂好好的,又折腾吸出来到奶瓶里衡量刻度去喂,看孩子吃进去多少?
这种量化食欲的做法,会一直延伸到添加辅食的时候,辅食之初,担心孩子不会吃,非要喂;觉得宝宝自己吃不饱,强迫多吃;更有妈妈宝宝都一岁了,还在计算母乳量够不够;宝宝都两岁了,还在计算宝宝一顿吃了几两米,孩子有没有吃饱?甚至上幼儿园的时候,甚至上小学的时候,还在不断的质疑孩子自己不知饥饱。
2、培养良好的就餐习惯,内化孩子的吃饭规则:
(1)吃饭的礼仪,建立最基本的行为习惯:
从第一次吃辅食开始,就要去做。吃饭前,先要给宝宝洗手,洗完手做到餐椅上,带围兜,饭菜端到面前放到餐椅上,开始吃饭。饭后漱口,洗手洗刷,早晚刷牙。
——这样一天天重复的过程,孩子就会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每天早起要刷牙,睡前不刷牙是不能睡的。而不会到大了,妈妈天天让刷牙,说几百遍,孩子也不刷牙的问题了。
(2)吃饭时候:
△ 允许孩子自己吃饭:
让孩子自己吃,允许孩子自己抓饭,可能会抓不住,会漏掉,这在锻炼自己手部肌肉的精细动作,锻炼手眼协调能力,锻炼空间感,视觉发张,在探索事物的不同,都是在学习,自己吃也能建立孩子的自信。
——这样一天天重复的过程,孩子就会明白:吃饭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大人的事情,就会内化这种界限,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 吃多少孩子自己决定:
他需要被尊重被信任,建立起自己的界限感、自尊感,价值感。
我家月亮妹妹每次吃好后,就会放下勺子,伸起胳膊,叫妈妈,要从餐椅里出来。我们从来没有说过你再吃些,或者还剩余一点,给她再喂进去。她自己不吃了,那就结束吃饭这个事情了。
——这样一天天重复的过程,孩子大了就会明白:我有权利决定自己吃多少,也懂得拒绝了。自己被尊重的对待,他也会尊重别人的,不容易被别人带跑。你再也不用担心,他长大了会暴饮暴食,会没有节制了。他有自己的界限,懂得拒绝,不会总是考虑别人的感受,违心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 允许孩子探索餐具、探索饭:
我在最初给月亮添加辅食的时候,她会吃一会儿,就拿勺子在手里看半天,摸来摸去,就是不往嘴里放。香蕉在手里和稀泥,青菜在手里搓来搓去,我知道她是在感受观察食物的不同。后来有一阵子,她会把碗,勺子扔到地上,刚开始,她是不会头转向去看的,只会看我,后来再扔,她会转头找自己扔到哪里去了,还对着地面大叫,我知道她是在空间感的探索。
于是我每次就是温和的啥也不说,轻轻的捡起来,用水洗干净,再次放到她的面前餐椅上,就这样重复一段时间后,她就不扔了。
——这样一天天重复的过程,孩子慢慢会明白:吃饭的时候,碗筷之类的餐具是用来吃饭的,不是用来玩的,也是不能扔的。就会建立起这种规则,去外面吃饭,或者大一点,就不会出现自己玩筷子之类的,伤害自己的行为。
△ 不要打扰宝宝:
小宝宝吃饭,在专注探索的时候,难免会抹得脸上、嘴上、手上都是,我每次都是吃完,餐椅里出来直接卫生间,洗掉就好了。如果一会儿擦,一会儿擦,就会打扰孩子的专注力,打破进食秩序,让孩子混乱,洁癖可能就是这样养成的。
——这样,不被打扰的一天天一直重复,孩子的内在自制力、专注力就会建立起来,长大了,就不会出现戳别的小朋友,总是打扰或者伤害别人的行为了。上小学后,很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其实就是小时候的内在意志力没有发展好。
△ 吃饭要有个专门地点:
可以不要餐椅,但一定要有个专门吃饭的地方。不能今天吃饭在客厅,明天吃饭又在阳台,后天吃饭又跑到户外游乐场,喂一口,玩一会,再吃几口,再继续玩。这种混乱,让孩子很难专注起来吃饭,于是出现上幼儿园后,很难遵守吃饭规则,到处跑,拉不回来。
——这样,在特定的地方吃饭,一天天重复,孩子就会明白:吃饭就是要在餐桌旁或者餐椅里进行的,吃完了才可以离开。他就不会吃几口,跑了,再回来吃几口了。
△ 吃饭是享受,而不是有条件的交换:
有的宝宝不吃饭,家长就说:你吃完了,我记就给你买个奥特曼;你再多吃点,妈妈就带你出去玩。
—— 这样就失去了吃饭本身的意义,这样总是有交换才吃饭的孩子,长大了,特别容易被外界的诱惑骗走。放学门口,一根棒棒糖,可能就被骗走了。
就这样,一天天的重复,一天天的日常生活中,规则自然在孩子心中建构起来,你不需要说啥,不需要特别告诉孩子,你要遵守怎样的规则,规则就发展起来了。因为,他本身的内在的意志力已经建立的很好了,当内在建立好了,就会有自己的边界,有规则感,自律的意识了。
3、规则和放手的基本原则:
有意义的行为(比如探索性的),尽情做。
不涉及个人健康,不伤害别人的行为,不涉及到公共环境的事情,可以做。
无意义的行为,要制止。
危险的行为,坚决制止。
比如边吃饭边看电视,边吃饭边跑边跳,吃饭时候玩玩具,那就是要绝对禁止的。这个你要根据当下的发生情景和背景去判断,并作出不同的处理。
4、要想孩子遵守规则,自己先要力所能及的坚持做到:
有妈妈会说,自己上班,家里都是老人,规则很难确立。这种情况,能去沟通就最好,不能沟通就自己先做到,不能妈妈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老人做到。
我带月亮外出遛弯,遇到最多的就是婆婆的吐糟:孩子她妈每次吃饭得一个多小时,一边看手机上网,一边吃饭,我这边要忙着照顾孩子还要等她吃完才能脱开身吃,可没有眼色了;
我们孩子孩子妈妈上班,回来只会问,今天吃了啥,吃了多少,我做的不顺她心意,就给我扳个脸,嫌给孩子打扮的难看,嫌孩子可能没吃饱,我是孩子奶奶,我会害孩子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