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篇文章,讲的是现代人存在的不完全人格的情绪问题,分为两种,而我即曾深陷其中,也曾亲眼所见,这两种情绪分别是“不想长大的彼得潘”与“需要通过不停的被需要而得到认可的温迪”。那么婷克就是没有这两种情绪的正常情绪代表。
彼得潘从不成熟到不想成熟再到假成熟,他身陷在自己的世界里,先是承担不了社会责任,然后惧怕成熟后的世界,最后,他被动的伪装成熟的样子硬着头皮生存。在每一个阶段里,他与身边的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绪折磨。
温迪,没有自我认可,但却强烈的渴望被认可,她会照顾所有向她表示需求的人,甚至你没有表示她也会照顾的很好,然而这种行为想要得到的是被认可甚至是对她付出而产生的愧疚感,她得到这些回馈然后喂饱自己的自我认可,许多时候会被误解为道德绑架,她们的付出真可谓是无微不至然而她们并不是总是无私奉献的,相反得不到反馈的她们甚至会埋怨会喋喋不休会暴跳如雷。
听起来,彼得潘跟温迪在一起再适合不过,但是试想,彼得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在有温迪这个“母亲”的存在下,连假成熟都不用了,那么他会给出温迪想要的回馈么?如果温迪一直得不到回馈,她终日埋怨喋喋不休最后暴跳如雷,而还是孩子的彼得潘是会躲避还是更加暴躁呢?
所以,我们听到的故事,大多是女生委曲求全甚至倒贴去养活一个妈宝,但最后还是惨遭分手或是劈腿,而妈宝反而很快得到幸福,因为彼得潘可以找温迪也可以与婷克在一起,而温迪经历一次“遗弃”就很难一下子进入下一段关系。
无论是温迪还是彼得潘,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的多半都是痛苦,她们感受到的爱情比婷克更深刻但也更疼。
我常常想,如何能够避免如此?也许只能是改变自己,不再做个彼得潘,也坚决别做温迪,要做个婷克,看清彼得潘,早点离开他。
以下是 星星点灯PSY 的文章《彼得潘综合症,一种叫做“不想长大”的病》的截取。
大家好,欢迎收听《知识新闻》,我是许诺。找到节目文稿,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心心点灯PSY,回复“文稿”就可以了。你也可以关注新浪微博:psy心心点灯,与我交流互动。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知识是来自于KY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你有一种叫做“不想长大”的病吗?
“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一个人。”——这是小说《彼得潘和温迪》中的第一句话。本书创造了彼得潘的形象,一个会飞的、永远都拒绝长大的男孩,之后的一百年里,人们都津津乐道于他在“永无岛”的各种历险故事。
有一些人,他们固守在青春的幻想中,拒绝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他们越是长大,就越是痛苦,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这样的表现被称为“彼得潘综合症”,也是今天的话题。想知道你或者你的伴侣是否有“彼得潘综合症”吗?下面,我给你说说。
一、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
心理学家丹在1983年正式提出了“彼得潘综合症”的概念,它指的是“成年人没有达到情绪上的成熟”,在男性身上更为常见。彼得潘综合症没有被DSM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而只是一个流行心理学的概念。“彼得潘”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已经是成年人,却还不具备应对成人世界的能力。他们无法承担成年人应有的责任,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却不愿意以同样的爱回报别人。这种情绪上的不成熟往往被隐藏得很深,他们拥有自恋的外表,很多人都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名誉,但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感受到他们的不成熟。
他们身上最为关键的特征,就是对青春的理想化和对成年世界的拒绝。因为他们认为,成人的世界充满了问题,希望能够永远停留在青春期,享受未成年人的特权。未成年人是有特权的——在还没有成年的时候,我们可以要求他人的照顾,可以不承担责任,可以做出种种情绪化的行为。
“彼得潘综合症”的表现
彼得潘综合症发源于青春期。丹认为,有6个特征可以基本涵盖这一人群,他们可能只具备其中的1-2项,也有可能具备所有6项。其中,四个基本特征——无责任感、焦虑、孤独、性别角色冲突——往往在12-18岁时已经发展出来,而另外两个特征——自恋、沙文主义则大多在18-22岁发展出来。
表现1. 缺乏责任感
“彼得潘”无法承担成人世界的责任。孩子没有发展出责任感,和家庭中缺乏纪律有关。因为溺爱,他们没有在恰当的时候建立起自我照顾的习惯和行为规范。因此,有一部分人会表现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藐视规则。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难以接受挫折和他人的批评,在挫折面前很容易放弃。
表现2. 焦虑
这种人的的父母往往对婚姻和他们自己都并不满意,但很多父母会假装快乐,不去面对事实,并维持着程式化的生活和家庭和谐的幻觉。由于与父母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又会听到父母做出对彼此的负面评价,Ta能够感受到父母之间的关系是虚假的,但难以辨识出问题出在哪里。这令他们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使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和人建立亲密关系,会回避与伴侣的正面冲突,喜欢抱怨对方,却不懂得反思自己。而且,他们还容易养成逃避问题的习惯,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他们的常见回应是避而不见,假装问题不存在,而不会去正面应对。
表现3. 孤独
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他们都会感到非常孤独。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可能给予了物质上的支持,但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持;他们也没能建立起非常亲密的、彼此信任的友情。因此,他们需要有人一直围绕在他们身边,满足他们的需求。
表现4. 性别角色的冲突
这一点特别针对男性。当一个男孩逐渐长大,社会会表现出对“男性特质”的强烈期待。如果想要被群体接纳,他们就需要表现出独立、坚毅、忍耐。而如果表现出脆弱、情绪化、敏感,就会被他人看不起。
而男孩在长大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冲突的时期。男孩往往不能够立但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他们便不能很好地度过这个阶段。
性别角色的冲突会深刻影响男性之后的亲密关系。很多有着彼得潘综合症的成年男性,会试图把自己的这一面隐藏起来,拒绝承认自己的感受,在他人面前表现得非常坚强,表现出“大男子主义”;但在亲密关系中,却有情绪化和脆弱的极端扩大化表现。
表现5. 自恋
对于他们来说,当他们无法在家庭和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安全感时,自恋是他们建立起的一种系统化的防御方式。他们会表现得过度在意自己的外表和幸福,而丝毫不考虑他人。他们习惯于贬低别人,将责任全部推到他人身上,需要他人不断地付出和取悦自己。他们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无法和他人发展有意义的关系。
表现6.沙文主义
与自恋同时发展出的是沙文主义,主要指代男性,类似我们常说的“大男子主义”。他们没能建立起对女性足够的尊重,也无法建立起平等的亲密关系,可能还会在关系中出现对女性的身体或情绪虐待。在“彼得潘”30岁以后,表现出的关键特征是意志消沉。他们中的许多人会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问题,但仍然很难去改变。一些人会承担起成年人的角色,比如结婚生子,但是越来越感到孤独、焦虑。
二、照顾孩子的人:你是“彼得潘”身边的“温迪”吗?
在“彼得潘综合症”现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陪伴在他们身边的人,这个人可能是伴侣,也有可能是父母或者其他角色。这样的人称为“温迪”。
丹用“温迪综合症”来指代在“彼得潘”身边进行不恰当的付出,和他们保持不平等关系的女性。“温迪”最核心的特征就是需要对方依赖自己。她们缺乏健康的自我认同,把安全感和自我价值建立在彼得潘对自己的依赖上,失去了主见和喜好,愿意付出一切来建立一个他人眼中“好的”自己。她们的角色很像是过度保护的母亲。而且,“温迪”往往陷在关系中,没有意识到对方是不成熟的,并说服自己一切正常。当一个人陷入“温迪困境”时,会有以下这些表现:
1. 否认问题存在。
2. 坚信对方离不开自己。
3. 对“彼得潘”怀有强烈的依赖和占有欲。
4. 虽然过度付出,但经常抱怨和控诉。
5. 温迪的付出可能会引发“彼得潘”的内疚,这使得彼得潘可能会按照温迪的要求去做,或者采用消极回应方法,为了回避冲突而在表面上应和或道歉,进行被动攻击。
6. “温迪”往往会犹豫是选择牺牲还是惩罚。
“温迪”总是抱有幻想,认为“彼得潘”总会长大,除非彻底绝望,他们很难与彼得潘分开。
三、如果你是彼得潘/温迪,该怎么办?
如果你是“温迪”,你应该:
1. 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认识到对方身上的不成熟是异常的。
2. 紧接着,你需要识别自己身上是否有温迪的特质,可以对照前文检验。
3. 尝试从Wendy变成婷克。
除了温迪以外,另一种会和彼得潘发生关系的女性是婷克,也是小飞侠故事里的另一个小仙女。她们懂得健康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能够意识到对方的不成熟,但会被对方有趣的人格、生活方式和态度所吸引。她们会抱有对方会成长的希望,但如果失败,就会选择放弃希望和幻想、结束关系。一个仍然陷在“永无岛”中的彼得潘,往往会一直和温迪纠缠在一起;但当他们离开那个不愿长大的世界,回到现实时,他们会愿意和婷克分享人生。
那么,如果你是彼得潘呢?
首先你要明白的是,当你需要进入成年的世界时,并不是你选择了逃避,问题就会消失。而成年的世界,也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可怕、充满问题。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和自由,拥有自己的空间,能够为自己做决定,和彼此真正在意的人在一起,体会有孩子的乐趣,等等。只有当你真正走出自己的世界,才能感受到这些真实的快乐。
你可以和伴侣坦白自己的问题,让对方帮助你改变。在童话故事里,当彼得潘说自己想要永远做一个快乐的男孩时,温迪说,“你说是,那就是吧。但我觉得,那只是你最大的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