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上学,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相对好处:因为几乎一整天孩子都在学校中。一方面有老师管着,另一方面孩子自己的心理也感觉上学、写作业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一放假,尤其是暑假,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就受到了挑战:没有了老师的约束,大量的作业,各种的补习班,父母的不停地督促,让孩子的情绪也变得急躁,孩子与父母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很多家长在感叹:我该拿我的孩子怎么办?
“现代父母已经失去了对孩子的绝对统治权。怎么做到不用打屁股或者说教而引导孩子完成作业呢?”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孩子:挑战》这本书如一场及时雨,解决了我们心里的困惑。
孩子于父母的关系之所以变得糟糕,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父母自身的问题:我们有没有尊重孩子?有没有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呢?否则无法改变孩子目前的状况。过去的时代,父母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我说的你必须听,我说的你必须做。”在过去的时代是可以的,现在对于小一点儿的孩子来说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大点的孩子来说就不行了。而且过去的教育除了父母的权威性之外,教育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而现在的教育则处在开放的状态。孩子获得的信息有时候比大人还多、还广泛,特别是平等、尊重的概念已经深为孩子熟知。过去家长可以打骂孩子,可是现在这种行为就将被视为家暴。做家长的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该拿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做家长的要认识到我们与孩子是平等的,要以一颗平等的心对待孩子。在处理问题或者作出决定时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召开家庭会议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孩子自己一定要作出选择,家长也不能一言堂否定,而是给孩子一个尝试的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旁边默默地观察、引导,给孩子以鼓励。我们都知道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最开始父亲为他选择的是法律,但是他自己坚持学习写作。父亲就和他约定:以两年为期限,如果巴尔扎克在写作上没有成就,就要自己承担后果。结果两年之后巴尔扎克在写作上果真失败了。他就开始经商,但最终还是走上了写作之路,成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我们现在做家长的总是内心急躁或者焦虑,总认为孩子的选择是不正确的,自己的选择才是最合适的。在这一点上,我国晚清最后一个儒学大师曾国藩也是一个很好的做家长的典范。他科举出身,但是当他的儿子要放弃科举时,他完全支持,让两个儿子开始学习英语和数学,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我们必须意识到,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哪种惩罚能得到长久的服从。现在的孩子宁可受到惩罚,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满足感要通过贡献与合作得到。”
其次是我们要明白孩子出错背后的动机,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指责。
孩子在成长的途中难免出错,只要孩子不是故意的,我们就要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比如刷盘子时把盘子打碎了,家长要做的就是安抚孩子的恐惧心理,引导孩子该如何处理的更好,还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刷盘子的方法。这样孩子就会在家长的呵护和爱中长大,而且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大孩子同样如此,做家长的一定要明白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错误或者失误,我们也要认真分析,考虑孩子的心理和认知水平,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而不是激化矛盾。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家长可以选择暂时退出冲突。尤其是在孩子刚刚出错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能情绪化,等心情平复之后再考虑出现错误的原因。
再次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规则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该如何去做。现在很多时候,家长一片好心,却把孩子自己的责任转嫁到了自己身上,比如按时起床上学,主动记录学校布置的作业,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由于家长的过度关注和参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在下降,记录作业、写作业似乎都成了家长的责任。一方面孩子嫌家长啰嗦,一方面家长嫌孩子不主动。这样孩子的责任感慢慢就差了。“家长给孩子无限自由,结果孩子成了霸王,父母成了孩子的仆人。孩子享受所有的只有和权利,而家长则承担多有的责任和义务。”当孩子不写作业受到老师的惩罚之后,他就会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了。
最后做家长的一定要学习一些教育的技巧。现在已经过了靠经验育子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多多看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家庭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用科学的方法引导自己的教育走向成功。比如在教育孩子的态度上,要“坚定”不要“强硬”;要让孩子学会有规律的生活;要想改变孩子,家长的正确做法是“做”,而不是“说”;要“慎用取悦,有勇气说不”等等。
教育没有普适性,教育又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我们作为现代的家长一定要做一个“教育家型”的家长,才能适应我们孩子的成长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