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既是投资家也又企业家,两手都很硬,这种独有的交叉性经验是他取得巨大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巴菲特说:“这种经验使我在商业和投资领域都能从容地做出正确决策。”这种才能并非生下来就同时具备的,而是一步步逐渐进化的,他先是小企业家,然后成为投资家,再成为既通过股市投资企业又在股市外收购企业的投资家,而且通过保险业务创造的巨大现金流把企业和收购完美地结合一起。他的投资策略进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的财富也不断上升到新高度,最终成就了世界首富的惊人传奇。
《巴菲特传》是美国财经记者罗杰·洛温斯坦写的,这本书既有投资者对这一行业的通晓,又具备一个记者的客观视角,堪称巴菲特传记中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初读《巴菲特传》就被他的故事吸引了,小时候的他特爱折腾,6岁时,他就挨家挨户去兜售可口可乐,还动员邻居去捡别人打飞的高尔夫球,清洁整理后转手加价卖出。13岁开始送《华盛顿邮报》,后来又送《华盛顿时代先驱报》,每天早上卖出500份,同时还推销杂志来提高收入。14岁就拿出自己积攒的1200美元,买了一块40英亩的农场,当上了小地主。大学毕业时巴菲特各项经营的总和为9800美元,这时年仅19岁的他已经有13年的商业经验!巴菲特赚钱欲望强烈,12岁就发誓要在30岁前成为百万富翁:“如果成不了百万富翁,我就从奥马哈最高的楼上跳下去。”他目标明确行动迅速,有股闯劲。他对企业经营有深入了解,这是分析企业经营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巴菲特一生投资成功的根本所在。
青年巴菲特(1951-1969)是成功的投资家,通过股票投资成为了一名千万富翁。他从小对股票感兴趣,10岁就开始进行股票投资。1957-1969年这13年期间,他取得了30.4%的年均收益率,远远超过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8.6%的年均收益水平。
中年到老年的巴菲特是投资家和企业家,他的核心业务是保险,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巨额低成本资金,让他能够大规模收购企业或投资股票。在取得很高的投资回报后,他的保险业务的资本实力大大增强,从而提供了更多的保险业务,而更多的保险业务又带来更多的企业收购或股票投资,更多的回报再带来更多的保险,如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从而使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企业版图越做越大,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越聚越多。
如果你在1956年把1万美元交给巴菲特,它今天就已然变成了大约2.7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税后的收入!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40年前,是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厂,在巴菲特精心运作下,公司净资产从1964年的2288.7万美元,增长到2001年底的1620亿美元;股价从每股7美元一度上涨到近15万美元。
今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一家拥有股票、债券、现金和白银的保险王国,同时它还有许多实业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一家具有深远影响的投资控股公司,在全世界所有保险公司中,股东净资产名列第一;在《财富》2016年世界500强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排名第11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巴菲特在早期投资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大学毕业后研读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发现了真正的投资之道是价值投资,这个价值投资也是我所喜欢的投资方式。我现在在投资低估值的基金,目前收益尚可。投资的2条宝贵原则是:1、永远不要亏损;2、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巴菲特曾坦言,尽管自己主要是一个格雷厄姆式的低价猎手,但是“这些年来凡是能真正让我产生激情的,都是哪些让我更加注重品质的投资方案”。格雷厄姆提醒大家说:“投资,未必是天才的专利。”
投资需要这样几种素质:第一,理性与智慧;第二,完善的经营之道;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坚韧不拔的性格。
作为一个理财投资爱好者我不熟悉的领域坚决不碰,对自己所投资的项目必须有深入了解,把自己的资本投在精心选择且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公司,虽然目前只投资一只股票,但我不着急扩大自己投资范畴,虽然买了6-7年基金,但我对股票了解不多,要慢慢研读经典书籍学习价值投资之道!
理财投资是蓄水池,要尽量加大进水口的水量,财富才能越来越多。年轻的时候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赚钱能力,巴菲特年轻的时候通过各种方式赚钱,大学时候接触了不少理财大师,从而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投资之道。知道再多的投资之道没有本金也是徒劳,投资是锦上添花,绝不是雪中送碳。
进水口做大的同时,我们必须重视出水口,如果此时没控制住出水口,导致流出的水量很大,即钱花的很快,那么水池中的水依然不会充裕。其实最好的花钱之道是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价值的花钱。例如邓普顿年轻的时候坚持把收入的一半存下来用来投资。结婚的时候买二手家具。创立公司时,把没用完的废纸订起来继续用。巴菲特也说要把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在刚开始投资的时候,每多节约下的1元钱,未来就会变成100元甚至1000元10000元。
理财投资是以赚钱、花钱、护钱、生钱为手段,有计划的管理自己的财富,享受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