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分享干货,不虚构!不注水!不煽情!
首先,要有念头。
很早就想写一本关于战略的书,不是为了传道或授业,只是想梳理一下几年来的学习体会。写作是学习的好方法,当你能把思考的观点用语言系统表达时,才真正变成了自己的认知。每每看到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图书,就心生退意。已经有那么多好书了,添一本有何益?但心里一直放不下,时常会考虑这事。
其次,要有观点。
一本书总得表达有价值的观点,那怕是一些谬论,能给人启发就行。
由于记性不好,学习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总希望以更少的词汇来概括战略的相关概念,关于战略思维方面,逐渐形成了从八个维度思考的观点,并在实践中反复演练,觉得还是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
主要观点是,在战略思维中,要从八个方面拓展思考,并形成核心的看法:更“远”一点,形成“远见”;更“广”一点,形成“博见”;更“高”一点,形成“明见”;更“全”一点,形成“通见”;更“透”一点,形成“灼见”;更“准”一点,形成“定见”;更“特”一点,形成“创见”;更“敏”一点,形成“倪见”。后来,将这些观点写成一篇短文《八度战略思维》发表了。
第三,做个好的PPT很重要。
在几所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心想某虽不才,好歹也是教过十几年书之人,不想一直挂名,便应约开些讲座。讲什么呢?不能与教授们争讲教科书,他们专业,搞不过。讲自己从事过的行当,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但选择什么呢?财务、信贷、银行管理、不良资产经营、投资银行、战略规划……
山穷水复之时,忽然想起这篇文章,何不以“八度战略思维”为题准备一个讲座呢?
说干就干。恰遇猴年春节,终于有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假期了。经过五天的努力,成果是一份图文并茂的PPT,足够半天讲了。
整理文献资料做PPT的过程,也是梳理自己思路的过程。当PPT完成后,忽然想,何不以此为题完成那个写本书的心愿呢?
第四,明确的计划。
于是就订了个写作计划:每天写500字(周末休息)。如果不休息,平均算,每天300字就够了。写个小故事,或回答一个小问题,将每页PPT充实一下还原为文字,一年就可以写十多万字。再整理整理,不就是一个小册子吗?
实际执行中不必拘泥于每天字数,时间宽裕、写得顺,就多写。实在写不出,不硬写,看书、收集资料,找灵感。
特别是要善于利于碎片时间思考,我基本是在早晨地铁中进行原创性思考的。原则就是马上记下来。用了多种APP,最后发现最好的是这个。
笔记本。没错!就是小号能随身携带的纸本。
当然,为了能安静一点,一个降噪耳机是必须的,甚至外挂式更好。明确告诉别人,你需要安静!
第五、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要多看看自己过去写过的东西,再分析一下自己平时阅读的东西,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风格。如果你都不喜欢,那是写不下去的。
我对自己写作风格的定位是:不想写成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巨大的耐心才能读下去的书,就是可读性和趣味性。
在体裁方面,不想搞成教科书,也不想写成学术著作,更不想创作成案例故事集,在这些约束下的东西是什么样?事先也没有想好,就只好信马由缰地写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以案说事”的短文。当然在前期的谋篇布局和后期的整理修改中,这些短文在各章内还是按其内在逻辑编排的,整本书十个章之间也形成了相对严密的体系。
在内容方面,想写的东西很多,感觉理论基础需要补充,知识面需要扩展,案例需要收集整理,又订了个“每周一书”的读书计划,结果是内容越来越庞杂。最后被迫进行精选,只将与系统介绍战略思维八个视角相关的理论和案例纳入其中,尽量选用经典有创意的材料,表达更概括些。
在语言方面,希望可读性强一点,生动一点,通俗一点,趣味一点,因此更多地用案例故事来解读战略思维的特征及方法。
第六、坚持锻炼。
为了保持充沛的体力,在写作的同时,受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影响,开始练习长跑,居然还完成了两次半程马拉松和一次全程马拉松。因为长跑,开始健身,目前腰和颈还健康。
写书如同马拉松运动,需要持续不断与惰性做斗争,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一年的成果就是《战略思维》。
我是60后,正处于“中年危机“向”老年危机”的转型过渡期。
偶入简书,甚至因投稿直接向简叔质疑,当然简叔很快处理了。
我的下一本书已在路上。也会以成文的方式在简书分享。
我不相信成功学,每个人的境遇是完全不同的,别人的经验你学不会,你需要做的就是拿起笔。
你想试试吗?
我能!我相信你们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