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跟霜聊了很多,有几个问题值得聊聊:
一直以来,我做事的基本态度其实是喜欢把自己抽离事外,以一个旁观者角度去看问题,因为觉得跟自己无关,所以,展现的基本姿态也多是事不关己。
我的原则也很清楚,世上有三种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别人的事,他自有自己的判断跟分析,每个人都拥有足够的能力给自己做选择,我不会干预,除非是跟我关系很亲近的人,我会尽我所能提供我的见解,至于对方的接受认可程度,决定权还是在对方手里,于我,我做到了我作为一个朋友的本分,至于最终怎样,则不在我的把控范围内。
因为每个人每时每刻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他有自己看重的价值和意义,有他的侧重点,所以,最终他会做什么选择,我所能做的就是尊重,理解,至少明白他为何会这样做,至于最终的结果怎样,则不是那么重要,即使失败了,你会知道为啥失败了,而很多事情就是要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不经历一些事情,是不可能有很深的感受认知的。
我学会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相信别人能把自己的人生过好,如果真的不能,也是有这能力的,这也便是佛家一直强调的本性自足,心理界一直提的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拥有全部的能力,他有足够的能力把自己的人生经营的很好,不管以前是多么糟,只要你想,每时每刻都有可能改变,是的,只要你想。
因为相信这一点,所以,会变得很从容,很淡定,真的就没有那么焦虑,因为你忽然间就发现,你只需要做好自己,把自己活到最好的状态,就可以了,而这本身就是一份能量,它就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很多人很多事,你不需去改变任何人,只需做好自己,而做到,本身就是一个最有力的榜样,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
它用无声的形式告诉你,原来这样真的可以,原来,还可以这样,原来,我也可以做到,而这是可以让人生出巨大的信心的,给人信心,这就是一份福德。
我曾跟朋友聊佛跟菩萨到底区别在哪里,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以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的地藏菩萨来说,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那句震撼人心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一直都是我敬仰她的原因。
它本已达到佛的智慧海,早就应该成就佛的果位。却不现佛身,始终以菩萨身度脱罪苦众生。而佛则是功德圆满具足,无牵无挂无忧无惧无喜无悲,他就那样淡然的看着沧海苍生,以佛的慈悲为怀,没有痛心疾首,毕竟,碌碌众生,自有其造化机缘,天助自助者,佛度有缘人,做能做的事,把自己修炼至至高境界,胜过千言万语,这种存在本身就给人以巨大的信心,如此,其实就已足矣。
以前,我困于自己的原生家庭,一心想有所改变,但终是无能为力,但随着心理学的学习思考观察,我开始从内心相信老爸老妈他们是完整的个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好这种关系,只是他们自己可能有时不知道,但因为作为家族系统中的一员,当我开始发生改变时,这个系统便开始发生了转变。
其实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有问题的,尤其是父母辈的夫妻关系,但有时作为子女是无法介入的,因为角色不同,能做的事情无非就是让自己接受理解这段关系,帮助他们知道自己是完全有能力做好的,没有谁是为了谁而活着,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能在这浩渺宇宙中存活本已不易,让自己好好活着都已极其艰巨,又怎能为他人而活呢?这样只能加剧彼此的负担,结果就是谁都活不好。
理想的关系,还是两个愿意成长的成熟的灵魂的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再谈一个问题:关于交友,人的交友类型
归纳概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类人,可以跟三教九流各个层次的人交成朋友,他能包容接纳各种不同,宽阔如大海,他可以从不同阶层不同角色不同身份的人身上找到共通点,将其长处放大,能欣赏别人,并能成为朋友,这种人的心胸跟能量场是很强大的,有容人之度,这很难得,如果能给自己足够的时间独处,则更好不过了。
上次听一去西藏的朋友聊他们去转山时的触动,人在海拔5700米高度缺氧濒临死亡时,漫漫长途,独自一人,于茫茫天地间,是最容易去思考本质的东西的。我们生活的太热闹,以至于失去了跟自己相处的能力,跟自己在一起,也是件很幸福的事。
另一类人的交友,他们有自己的交友原则标准,抱着朋友不在多,深交几个知己,其他淡淡君子之交即可的态度,这个世界的人太多,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跟精力去维护,况且需要维护的感情也是需要怀疑的。
我要做的则是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如此自然能吸引一类跟自己相近的人,即使不志同道合,至少也是可以互相欣赏理解,惺惺相惜。
此两类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适合不同的人,毕竟每个人的侧重诉求点不同,我个人则更倾向于后者。
但这里其实引申出一个问题:在各种关系中我们属于是选择型还是培养型。
如果家里养了一个孩子,他浑身毛病,作为父母,不管这个孩子再怎么不如意,也不可能把他扔了再换一个,只能想尽各种方法去慢慢的培养,这便是培养型。
但工作中,我们时常在选择员工时,表现的更多的则是选择型,适合,则做,不适合,一拍两散,在选择朋友时,也会有自己看重的东西对方没有或不明显或感觉不对,而选择淡漠甚至排斥,觉得可能不是一路人。
但其实每个人都有其优点跟不足,发掘其优点长处将其最大化的发挥,便是成功,每个人都是一个宝藏,只有放对了位置,方能发挥其作用,而真能把识人用人做到极致,也未尝不是很有意义的事。
而现在非常普遍的恋人关系夫妻关系,如此高的分手离婚率,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更倾向于选择型,这种关系中,如果双方发生了矛盾、问题、分歧时,惯用的理由是性格不合适,三观不合,然后各走各的路。
这里面的问题在于他的基本观念是我还可以选择更好的更适合的,我会遇到更对的人,一拍即合,一个螺丝一个钉,但事实是这是不可能的。
这个世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人,也不可能有绝对的合适,换了另一个,可能的问题还是存在的,不从根本上解决,是没有用的,都是需要慢慢磨合培养,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去经营的,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理解尊重,陪伴对方慢慢成长。
当然,这个前提也是两个人彼此还是足够的对对方认同欣赏,这个底色还是要相近的,否则鸡同鸭讲,也颇为为难。
所以这里不得不提包容理解接纳肯定的重要性,而这只有把自己修炼到一定的高度境界,拥有足够的心胸时能做到的,因为任何人都有其闪光点,都希望自己被肯定被欣赏。
当你的出发点沟通形式可以以探讨,为对方着想的方式,也可以用因为不欣赏不接纳而无意中表现的抗拒跟对方沟通,这两种模式的效果截然不同,一旦产生抗拒的情绪,其他所有的沟通便就都是无效的。
综上所述,在选择型跟培养型的关系中,更有利于我们成长的其实是培养型,他意味着你有足够的自信足够的能量,可以静待花开,可以在慢慢的打磨中,最终拥有真正的君子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