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着生命的一切悲欢
——读《布鲁克林有棵树》
张可盈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美国作家贝帝.史密斯写的,她的遭遇也如故事中的人物费兰西相似。这讲述了在布鲁克林的一个家庭中,费兰西这小女孩是如何面对贫困、痛苦、坎坷和人的排挤,她那脆弱的心灵在成长中,尝遍了世间的苦味,母亲偏爱弟弟,父亲深受她却英年早逝。受人排挤,家境贫困而早早工作……这种痛苦,她也能乐观快乐去面对,费兰西爱家人,渴望知识,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感动了千万心灵。
这故事中最为让我感动的人物就是费兰西的父亲,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爱孩子的爸爸。这本书先前讲述她父亲生活潇洒、帅气,随着年龄增大,他成了酒鬼,在人们心中他对孩子是那么不负责。
但到作品后面,作者笔锋一转,描写他是那么光彩,约翰尼不像母亲偏爱弟弟,他深爱孩子,尤其爱那可怜的费兰西,在他死后还不忘费兰西,托人在费兰西毕业后送花贺喜。就像曹文轩在评价这书时说过:“这种感动并不一味地显示在完美无缺的、心怀悲悯的人那里,也会出现在那些似乎缺陷的、冷漠的、没有责任感的人那里,而这峰回路转的感动,却格外地使人心里的暖流环绕不息。”
书中最让我敬佩的人物是费兰西。她虽有一颗无忧无虑的小心灵,但却被逼近着去面对贫困,因为条件问题,她从小就和弟弟边上学边挣钱,后来小学毕业,弟弟上了高中,她又早早工作,那时才14岁。由于费兰西实在受不住知识的诱惑,便放弃工作继续求学,最终她走向人生另一个大门。再看看我们,不用像她那样辛苦,挣钱求学,还不那么勤奋还抱怨。
不用面对如此艰苦的生活,在这明亮的教室,还怨天尤人。在家中什么事也不做,有时母亲请我做件小事,我还不耐烦的边怨边慢慢地做,不停的主:“烦死了、烦死了!”,有时还故意的把东西放重些,发出很响的声音,以表示自己的生气。看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荒唐,要是在那个年代,早就被父母扫地出门了!我真得向费兰西学习!
《布鲁克林有棵树》为什么要以这个为题呢?这篇文章只有开头和结尾时写到这棵树,仔细想时,才发现作者写过树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依然生机勃勃,人们称它“天堂树”,是为了衬托出费兰西也像这颗树,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依然活出人生精彩。
这本关于生存的书,让我们明白卑微的生命可以高贵,知识改变命运,要坚定就会实现梦想。合成一句话,就是贝帝.史密斯所说的:“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命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实在常在,人人皆可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