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心而论,我只喜欢读小说。甭管玄幻的、推理的、言情的、武侠的……只要书一到手,我可以整个上午或下午不吃不喝,一口气把书读完才肯罢休。
但我的阅读水平仅限于读小说,一些工具书或致用类书籍,我是根本读不下去的。
几天前,我们队开展了主题阅读,列出了关于阅读方法的书单,以便在阅读能力和写作方面有更大的提升。
《如何阅读一本书》就在这个时候进入我的视线,很优雅的蓝色封面,上面有一只长满鳞片的鳄鱼,嘴里叼着一本黄色的书,一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与别的书不同的是,这本书的作者不是某个人,而是轻阅读编写组,由三位爱好文学的编辑组成,致力于研究开发有趣有料的图书作品,只可惜书上并没有标明三位编辑老师的姓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关于这本书,我有四点看法:
1.成功与别人无关,只与内心的渴望程度成正比,
《如何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对其他介绍阅读方法的书的一种总结,书中提到到了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郝明义的《越读者》,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本田直子的《高效阅读法》,还有笛卡尔的《谈谈方法》。
如果把前面几本书比作人体的几条任脉,《如何阅读一本书》就像我们的带脉,把几本书的精髓串通起来。读完这本书,有读了好几本书的感觉。
我很赞同封面和封底的两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重建你的阅读习惯,就是重建你的人生。
《如何阅读一本书》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在读书前要想明白的3H1W。也就是why,what,where和how,即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在哪里读和怎么读的问题。
阅读必有目的,没有明确的目的,就不可能实现高效的阅读;读什么书,一定要切合读书的目的,可以先一本,也可以很多本;无论枕上,车上,还是厕上,能读到心里才是有效的阅读;用什么样的方法阅读,才是这本书重点阐述的问题。
审视我们阅读目的的时候一定要忠于自己的内心,是想读来消遣,还是要实现写作变现,再就是为了考试。读的目的不同,结果也不同;渴望的程度越强烈,效果就会越好。
2.不能一目十行,也要一目数行。
书中借用艾德勒的说法,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并重点阐述了速读、精读和主题阅读的方法。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是每个阅读者羡慕和追求的终极目标。但速读不只是熟能生巧,也并非一意求快。速读也有一些小技巧的。
读书的时候,手要持笔引导视线,下意识地快速翻页,用手掌引导刷页;要练习拓宽视野,运用跳跃视线的方法,摆脱逐字阅读的习惯;在视野拓宽的基础上,就可以开展视野升起的训练了。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意识地运用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训练,效率果然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要达到一目数行,还需要不断的练习,这个过程是痛苦而无趣的,但结果一定是意外之喜。
3.主题阅读一定要查漏补缺,学以致用。
主题阅读是我关注的重点。我们之所以开展关于阅读方法的主题阅读,目的就是提高阅读的速度与效率,在实现写作变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如何阅读一本书》特别强调了开展主题阅读前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意愿。好奇心是原动力,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也许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强烈的阅读意愿能保证我们把主题阅读坚持到底,只有认识到通过阅读可以达成我们的某个目标或梦想,我们阅读的时候才会更有动力和耐心。
作者说,主题阅读要始终把主题排在第一位,既然把主题定为阅读方法,就不能偏离主题而研究速读、杠杆阅读或潜心研究某一本书。如果被一本书的内容吸引而偏离主题,说明读者阅读主动性不佳,对于既定的主题阅读,要么兴趣不足,要么没有明确主题阅读的目标。
我不太认可这个观点。读这本书时,我就明显对速读特别感兴趣,但我不认为这样就偏离了主题。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如果读书时发现了一种能够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而不强加练习最终为我所用,那这样的读书又有何用?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对于以写作为目的的阅读者来说,读是写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写的目的。读是为了更好地写,写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读,读与写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写出的东西一定要具有可读性。《如何阅读一本书》从写的角度入手,分别叙述了阅读故事、理论性作品、说明文、抒情类作品的方法,以写促读,输出倒逼输入。
写还可以帮助我们跳出书外,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一本书。书本身并不能教会我们什么,学以致用的读书才有意义,才是读书的正道。
阅读方法可以借鉴、补足,阅读习惯也可以养成、克服和改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者拿来比喻我们的阅读层次,也是很合理的。
不管处在哪个层次,我们都要好好学习阅读的方法,重建阅读习惯,这样才能重建我们的人生,而《如何阅读一本书》是我们最好的入门老师。从对小说的痴迷到有意识地进行主题阅读,于我来说也算是一种觉醒,一个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