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阿成:长征是个谈不完的话题。
东哥聊及,长征的话题可大可小。这一点,与阿成的看法不谋而合。
崇山峻岭,激流险滩,雪山草地,敌军围困万千重。缺医少药,跋山涉水,餐风露宿,红军不怕远征难。
什么是长征?简而言之,是艰难跋涉,是伟大壮举,用生命和热血铸就。展开了说,长征是几支队伍的长征?重要的会师有几次?长征途中翻了多少座山,渡了多少条河,打了多少的恶仗?学习强国以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出现的地名出题,要求为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排序,常常弄得我一头雾水。
读《长征》(作者王树增),对我来说,有的知识点在强化,如陈树湘受伤被俘,躺担架上绞肠而死。董振堂指挥士兵拼命阻击,喊出“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这些,几年前,左力《一个人的长征》主题演讲有分享,余音绕耳。有的则填补了我知识的空白,如长征不只是中央红军的长征,还有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二十五军。会师不仅有懋功会师,还有吴起会师、会宁会师等。
南下北上路线之争,西路军的任务和命运,是非功过,得失成败,娓娓道来的话,都是不小的话题。我查了下,《红四方面军》《西路军》等早有专著问世。
part 2黄诚:长征不是计划好了的旅行攻略,是一路的逃亡。
长征是什么?是远征?是壮举?是转移?是奇迹?左力认为,“长征从一场国家逃难开始”。师永刚则冠以“红色国家大搬迁”,作为专著《红军:1934—1936》第二章节的标题。深以为然。
从于都出发,路线未定,目的地未定,生死未卜,前途未卜。即便是“得意之作”四渡赤水,也是在敌军围追堵截中的艰难自救之举。这样的行军,有别于有计划、有目的的远征,诚如黄诚所言,是一路的逃亡。
出发之初,小到锅碗瓢盆、柴米油盐,大到印刷机、缝纫机、机枪山炮等辎重,能带的都带上了。王树增述及,担架队负重前行,一路抬着“像棺材一样的”庞然大物——七八百斤的X光机到了遵义。经毛主席关心询问,才忍痛割爱。
无独有偶。近日,有看到小视频,红军身背重达68公斤的发电机走完全程,实物至今还保存在军事博物馆。简直incredible(难以置信)!
长征终点陕北,是毛主席从“精神食粮”(国民党报纸)中的偶然所得——陕北有刘志丹和徐海东的红军。在此之前,有过与贺龙、萧克会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想法,有过落脚遵义的打算。师永刚认为,长征途中,红军“想象被改变的过程”,有过6个落脚地的考量。红军行踪飘忽不定,因时因势,相机而动,运动中歼敌,夹缝中求生。
part 3周青江:红军的后代也老了,红军的故事,以后只能在纪念馆里看到。
斗转星移,时光流转。听说,地球变暖,皑皑夹金山如今已无雪。松潘草原沼泽退化,或开垦农田,或放牧饲养。从联产承包到改革开放,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到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逝者如斯。今天,距离长征胜利已近九秩,健在的老红军也所剩无几了。周老师说,红军的故事,以后只能在纪念馆里看到。诚哉斯言。
几年前,一位友人谈及,衣食无忧,甚至锦衣玉食,如今的物质生活已经大大富足,该给孩子多留点精神财富。言犹在耳!
长征标注人类精神的新高度,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承平盛世,不需要流血牺牲,那么,对于平民百姓、凡夫俗子,可以从中汲取什么样的精神财富,学而习之、起而行之呢?依我之见,多多少少还是有的。如抱怨饭菜难吃,埋怨创业难、工作累、生活烦……再比如,不忘初心,正知、正念,正道、正行,拒绝内耗,修正错误,锐意进取。比如梦想(心中有梦),奋斗(无奋斗不青春),拼搏(人生几回搏,爱拼才会赢搏),等等。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长征精神熠熠生辉,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这些都是长征留给我们的智慧和财富。
今月曾经照故人。今人重读长征史或重走长征路的意义何在?在我看来,或许便在于了解、铭记一段历史,感悟、汲取一种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