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了一整本《悲惨世界》,在看这本书前没有做好攻略,只要不是应试类书籍,看其他书籍一直都是碰缘分,缘分到了就是这本书了,在我眼里每本书都有它的价值,一本烂书能让人反省它为什么烂,也能在里面挑出好的句子来,就像“烂人”再“烂”也有他的价值所在。
我一直不信这个世界上有真正的光做坏事不做好事的大奸大恶之人,就连我身边某个狡诈无比的亲戚,只要不涉及到他自身的利益,他都是愿意去帮助别人的,比如帮别人搬家,捎东西,看孩子等等,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他都愿意做,但是同样也隐藏不了他绞尽脑汁和兄弟抢财产用尽卑劣手段的行为,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至善和至恶之人,人们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做了一件被定义为“善”或者“恶”的事情。
就像里面写的,德纳第这种奸恶之人,也误打误撞救过上校,于是他得到了一千五百法郎。
而冉阿让因为25岁那年偷的面包,于是用一生都在赎罪和行善。
善意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深啊!它把一个即将要落入歧途的男人从火坑里硬生生拉出来,如果冉阿让没有遇到那个替他圆谎的主教,也许他也就成为不了一个心安理得,幸福地死去的男人,也许会跟德纳第一样,一辈子都在为了自己更好的生存去祸害他人。
《悲惨世界》更像是一部戏剧,这个戏剧有夸张的成分,和莎翁的小说一样,里面充满了巧合,虽然这些巧合如今看起来都会过于刻意,但是仍然改变不了这是一部伟大作品的事实,毕竟小说就是小说,虽然有原型,但是为了让读者更能够体会到里面的一些东西,仍然要运用戏剧的技巧让人更深刻。
也许梅里哀主教也并没有想到过,他顺势而为的善举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他收留了一个人人唾弃的匪徒,并让他在家里常住,给这个饿到头晕眼花的男人提供免费的食物和温情的语言,最开始,我以为就这样这个匪徒就会被感化,但是我错了,人性是矛盾的,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每个人都不能做到无动于衷,就犹如我们自己,这个被关押了19年的匪徒,他的19年光阴只换来了100多法郎,于是他觊觎主教家里的银器,但是理智又告诉他不应该偷,毕竟主教给了他帮助,他虽然是经历了内心的斗争,但最终还是欲望打败了理智,他还是决定拿走了主教家最值钱的东西,他的那套银器。这说明,恶人也会有良知,他会挣扎那是因为他还有良心,而良心会让他不安。
如果没有被警察抓住,冉阿让一辈子都不会觉得自己做了多大的错事,也许他会偷到一发不可收拾, 最终把自己的命给偷进去,但是雨果给他安排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于是他被抓了,但让人惊讶的是,主教不仅没有当着警察的面承认银器被偷,而且还加赠给他自己最后一样值钱的东西,两个银烛台,于是冉阿让被震撼了,也许当一个人在遭受极大的恐惧和绝望的时候,有人来拯救他,他才会彻底地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以为自己会再度入狱,再失去自由,他在监狱里遭受了那么多的毒打和鄙视,出了监狱又遭受了那么多的白眼和冷漠,只有主教,这个神一般的人,给予了他那么仁慈的爱,在他面前他才做了人,而不是一条狗。
于是他开始改变了,他变得和主教一样一心向善,他带领那些穷苦人致富,再尽可能帮助周边的人,他甚至不愿意让一个无辜的人去代替他受刑,从而选择放弃自己所得的市长身份,转而变成一个阶下囚,而求得良心上面的宽恕,他超脱了。
雨果想表达的爱,我已经深深地感觉到了,这是一种大爱,是无我的爱,是利他的爱,一个人如果忘掉了自己,才能献身于大爱中,才能真正去深爱周边的一切。
冉阿让选择了大爱,他用心去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忘掉了自己也是一个可怜的,从来没有家的老人,他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了什么是善。
芳汀这个人物很悲情,一个天真的少女存在于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她的天真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她没有任何办法,她无法保护她的女儿,甚至她自己,她反复陷于欺骗和恶意中。
一个女人的天真如果没有靠山去依靠,那么这种天真就是愚蠢和罪,是导致她一生悲惨的罪,她是那么美丽纯情,她那么容易去相信别人,甚至德纳第夫妇如此欺骗她,她都不愿意去怀疑他们,雨果把芳汀写得如此圣洁,更加重了别人的恶,这种恶在社会中无处不在,犹如欺骗无处不在,骗感情,骗钱,这是骗的主流,我们要在这个社会中立足,我们就学会怀疑,不然我们就会像芳汀一样,被骗得团团转,而怀疑的同时,我们就不会再是一个单纯的善良之人了。
我想起曾经有个人对我说,他愿意用一生来守护我的天真。
某些方面我和芳汀很像,比如我很相信别人说的话,愿意相信一个人的人品,尽管我知道这么多的大道理,但是面对别人说的话,我总难以怀疑那个是谎话,我特别愿意那是别人发自肺腑地向我表达他们的思想,也许是因为更多的时候我愿意站在别人角度上面去考虑问题,到现在为止我还是相信这个世界上好人多,而坏人的坏事不得已而为之,就像没有谁愿意去做一个人人讨厌的坏人,如果可以,谁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谁又是天生的坏蛋呢?所以我更愿意相信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而往往我都是受益的一方,因为我信他们的善,于是我收获了善,就像冉阿让一样,但我和他又有本质的区别,他的善是发自肺腑去爱人,而我的善是为了让自己舒服,因为我很清楚,我宽恕别人的同时,我的内心就得到了解脱,我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我就不难理解他们做出来的决定。我们面对世界上种种的恶是否还要坚守住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爱,书中给了我们答案。
每个人都不是圣人,大家都具有人性,而我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让自己更舒服,所以才会有人说我情商高,善于处理人情世故,而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顶多就是让自己更加心安理得一些的做法而已,距离真正的大爱还很远。如果我能用我的善去帮助一个绝望的人,让他也变成一个心安理得无怨无悔的善人,让他坦然面对这个世界上的种种无明之恶,那么我这一辈子也都没有白活!但是首先我自己要成为一个这样的大爱之人。
这个大爱虽然涉及到宗教,但是里面描写宗教的文字也不多,顶多就是围绕着主教大人写了一点点而已,没有过多去膜拜神,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崇敬,冉阿让这辈子值得了吗?在他死前他得到了解脱,他含笑而死,他得到了珂赛特和马吕斯的温暖,他死得其所,他力所能及地帮了很多人,他对得住自己的良心了。
很多人惧怕死亡是害怕未知,也许是害怕审判,如果人对鬼神存有敬畏之心,那么临死前就会害怕进入另一个世界得到惩罚,李叔同死前说,如果我流泪,那是因为我想起了那些遗憾的事情,这种遗憾也许包括了追悔莫及,来不及,已失去,没有挽留············谁没有做错事的时候呢?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说,人在死前的那一刻,把欲望通通放下,那么流露出来的就是善,所以更加验证了我的猜想,人之初,性本善。说到底我们活得凄苦就是因为欲望,是欲望蒙蔽了我们的眼睛,所以每个人都苦,每个人都过得不容易,无明之苦如同一叶障目,所以我们更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善,以善意去对别人。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真正的释然了,我不再和周边的人和事纠结,安然地面对周边的一切,善意对待每个人,虽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我知道我还在路上慢慢走着,这个需要时间。
书中对马吕斯和珂赛特的性格描写不是特别多,也许是作者的刻意为之,性格是在人生渐行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慢慢地被塑造的,但是有一点,这点和珂赛特一样,马吕斯的成长环境导致了他在情况下不能明辨是非,也就是没有自己的主见,容易被情绪左右以及外界影响,包括他参加共和国起义,最大的诱因也是源自于他知道自己不能和珂赛特在一起了,对于爱国的心理描写,也是来自于他那个死去的上校爹,他觉得他没有善待他,他很遗憾他误会了他,从而衍生出一种责任感,他要继承他爹的遗志,所以他并没有自己的思想主见,他没有思考过该如何主动去发掘一些事情背后的原因,比如他爹为什么不见他,这就宛如我们年轻人愿意犯的错,就是不愿意站在别人角度上面想问题,逃避和懦弱是我们应对问题的本能,以为如此能心安理得,没想到年岁渐长,更多的是痛苦。
珂赛特和爱波妮我更欣赏后者,珂赛特在得到冉阿让的温暖和呵护以后变成了一个毫无个性的女孩子,也许是雨果故意模糊了这个角色,也许在呵护中长大的孩子,也失去了一些爱的能力,他们不再有悲天悯人的善良,而更多的是考虑自己,就像珂赛特在嫁到马吕斯家里以后,冉阿让这个老人就在她的世界里慢慢淡去,她不是不懂他的孤独,而是她不愿意再去守护这份孤独了。
而爱波妮,在这种暗无天日的家庭里生长出来,一个满口脏话,只知道无耻地去找人讨钱的市侩少女, 还能用生命去守护自己的爱情,这是让我非常钦佩的, 她为马吕斯提供了珂赛特的地址,她希望马吕斯快乐,虽然这种快乐不属于她,在他打发她5法郎的时候,她的心疼得无以复加,她拒绝了,她让马吕斯看到了她的真心,就像起义的时候说的,就算人民抛弃了我们,我们也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没有抛弃人民,这个套用在爱波妮的身上再合适不过,即使她知道马吕斯不爱她,她也向马吕斯证明了她的爱,最终她为他而死,尽管她知道她的死在他心中也许只是像冒了个泡一样,但是她证明了,她无悔了。
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很多的善良的人,我们同样被朋友,亲人,乃至周边的一切所疼爱着,这个世界不悲惨,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善意的种子,只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它渐渐被遏制了成长,哪天醒悟过来,是爱和善意让我们活得更坦然,我愿意选择它们,它们让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勇敢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