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要主义的核心思维模式
时间与精力只用于有意义的事。
模式一:选择,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或大或小,比如下班怎么安排或吃什么,或者根据目前工作情况自己是否需要进修提升等等。有些选择结果影响不是很大,而有些选择却决定我们的发展,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困于选择的难题,究其原因还是自己不知道怎么选择。可能不少的时候我们都放弃了选择,甘愿接受外界的安排和顺其自然,而这些选择的结果很多时候都是别的力量或者别人插替我们作出选择。如此一来我得不到自己的满意的结果,更加依附于他人或生活,渐渐失去了独立的能力。
人们常把选择视为一种事物,但它不是事物。我们面临的选项也许可以算是事物,但选择是个行为动作,它不仅仅是我们拥有的东西,而且是我们作出的行动。我们的选择能力不会被夺走,不会被丢弃,只会被遗忘。当我们有选择权利的时候我们往往是接受却不应用自己的选择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忽略选择的能力,就等于选择了无助,选择被动。眼看着自己的能力被一点点的蚕食,最后只得服务于他人的选择,或服务于自己过去选择。
作为精要主义者不仅要重视自己的选择能力,而且还庆幸它的存在,一旦将自己的选择权利拱手他人,那么不仅给予了他人这种力量,而且还明确授权他人来替自己作出选择。我们应该承认选择是困恼的,选择意味着拒绝一件或多件事情,但我们应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最重要的事情和对我们有价值的方面。况且精要主义者高度重视选择的能力,它的存在独立于其他任何事物,任何人及任何力量。
模式二:甄别,几乎一切都是噪声。
非精要主义者认为一切都重要,将所有机会等同视之。而精要主义者认为几乎一切都不重要,区分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
做的更少,但效果更好,我们在做选择和行动的时候应考虑时间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所谓投入与产出比。努力工作当然重要,但并不是说更努力就一定可以带来更多收获。“更少,但更好”可以。“帕累托原理”早已告诉我们,在实际中80%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不重要的事情上,只得到20%或者更低的结果,而20%的投入却给我们带来了80%的收获和结果。从而说明并不是投入更多就收获更多,相反我们需要把精力和时间集中投入到某个重要和有价值的方面才可以带来更多的收获,提醒我们要区别重要和不重要,筛选过滤掉那些无用却浪费时间的。
作为精要主义者,用更多的时间来辨,以便花更少时间来做,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费力不讨好,讨好不费力,事半功倍的效果。
模式三:取舍,我要的究竟是什么。
在现实中,接受任何一个机会都无疑需要你舍弃其他几个机会。取舍是真实存在的,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职业生涯都是如此。如果不做好选择,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做,我们的精力和时间被分散到很多方面,注定取得的效果不理想,甚至会出现疲于各条战线作战,最终只会患得患失。
精要主义者会主动作出权衡取舍,成为自己行动的主宰,而不是等别人的驱使。尽管取舍有时会给人带来痛苦,但却代表着一个意义重大的机会,通过强迫自己权衡两者并战略性的选择那个对自己有利的,就能极大地增加实现自己的目标机会。
@特立独行的根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