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在单位收到课外班老师的电话,想知道孩子是否继续报?
我实话实说,孩子有些抗拒,不愿意继续学了,当时态度很坚决。
感赏老公没灰心,一直做孩子工作。他在等孩子,要真心愿意,才能报。
相对老公,我是有点急。早上走的时候,我俩商量,不行先报名,慢慢再做孩子工作。
在下班回家路上,我不由抱怨老公,进而抱怨婆婆家人,全是慢性子,这“慢根”如此绵延不绝,坐火车,乘飞机,误点是常事。该报就报吧!
另一个声音想起,这次是他们父子约定,报与不报不是很重要,关键是孩子能愿意自动自发学习。我就不插手了。
刚进楼道门,手机就发来短信,提示报名成功。这件事终于定下来了。
回家后,听老公讲,儿子很痛快,老公提出后,就答应报名。当然,前面老公沟通无数。此时,我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敬意。这个慢性子,一直在等,等儿子的心悦诚服,尊重孩子。
其实,这种看似慢的教育,在慢慢滋养着孩子,给孩子选择权利,儿子就有了责任感,为自己承诺买单。
想到我的做法,先报名再沟通,显然对于孩子成长不利。
反思醒悟:教育孩子何尝不是如此?焦虑的家长们,恨不得现在就有一剂良药,把孩子转变过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长的惯性很难改变,期待孩子神助?即便是转变了,如果家庭的土壤不是良性的,父母的认识有局限性,好孩子还是在别人家。无它法,只有学习,成长,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