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我和果姐姐闭门聊天近半个小时,应该是分析她在一件事情上的做法,说了很多道理,告诉她这样不合适,怎样才正确,如今我提笔要记录那天的情形,居然想不起来事情的起因,能记住的只有一个画面,我讲完之后问她:你懂了吗?她呆呆的看着我说:不懂。
那一刻我既好气又好笑,花费了那么多功夫耗尽洪荒之力深入浅出,自以为成功的讲解,以我对她的了解谈话完全是量身打造,居然她说不懂,最要命的是她的表情告诉我,她不是不懂,是疲惫。
大人也总说一句话:听过那么多道理,总好不过这一生。
机智如我,迅速找到了一把钥匙,解锁了很多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既解决了她心中的疑惑,更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把钥匙,就是讲故事,充分发挥语言能力强的优势,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故事,而孩子你的问题,故事知道怎么办。
雨水是什么颜色的
昨天我们俩出门,刚一上车,她问我:“妈妈,雨水是什么颜色的?”我脱口而出:“我觉得是彩色的呢”,“为什么啊妈妈”她追问我。
“想一想下雨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雨水,它落在花园里的玫瑰花上就是红色的,它落在青翠欲滴的树叶上就是绿色的,它落在地面湿润的泥土上就是褐色的,所以我觉得雨水看上去是透明的,但是它是彩色的呢”
“妈妈,我一直都觉得雨水是透明的,老师都说是彩色的,现在两种说法的原因我都知道了,谢谢妈妈”
相互扶持才能走得更远
每天在楼下玩的时候,孩子们之间都难免有矛盾,三三两两的一会打成一片,一会又谁也不理谁,被孤立的一方常常趁兴而来,败兴而归,父母常常采用的方式不是引导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而是呵斥着孩子尽快回家,保护了自己孩子的自尊心又暂时“避免”了冲突。
这一天果姐姐骑蛙式滑板车,她的好朋友L骑蝴蝶滑板,两个人玩的开心时扶着彼此的车子,一路欢声笑语;不一会又嘟着嘴觉得被对方“抛弃”,一百万个不高兴。
我恰巧在旁边看到了这一幕,L脚下滑着滑板抓着果姐姐的车子,俩人一起倾斜摔倒,好在车速不快,没有受到伤害。
我说:“你们连在一起骑车子,如果摔倒了两个人就都倒了,谁来帮扶谁呢;如果你们分开骑车,即使一个人摔倒了,另一个就能暂时照顾或者紧急求救,这样才能玩的更安全”
黏在一起并不能体现关系好,适度分开也不代表关系差,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真正的相互关心,相互扶持。
恶语伤人六月寒
果姐姐玩的时候占了弟弟的地方,弟弟认为这是他的领地发出了不满的声音,姐姐生气的夺过弟弟身下的垫子,走出门的时候狠狠的说了一句不礼貌的话,虽然没有骂人,但是弟弟感受到姐姐的情绪,伤心的哭了起来。
我叫果姐姐回来,让她把垫子还给弟弟,我问她:“如果别人这样对你说话,你会有什么感受”当时我没有要她回答我,只有我们两个人的时候我给她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头熊在与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伤,它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守林人看它可怜,便决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供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感动。临睡时,由于只有一张床,守林人便邀请熊与他共眠。就在熊进入被窝时,它身上难闻的气味钻进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难闻的味道,你简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虫!”熊没有任何语言,当然也无法入眠,勉强地挨到天亮后向守林人致谢上路。
多年后一次偶然相遇时,守林人问熊:“你那次伤得好重,现在伤口愈合了吗?”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伤痛我已经忘记,心灵上的伤口却永远难以痊愈”
故事讲完了,我说:“有一句话叫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没有做其他的解释,过了一会,果姐姐说:“妈妈,我觉得守林人心里很难过,熊那么伤心”
讲一百个道理不如讲一个故事
我也曾经有过和孩子多讲道理的阶段,把自己对于孩子成长道路上容易发生的问题的知识储备早早准备好,仿佛她的每一个疑惑我都可以条理清楚的诠释,行云流水。
渐渐的我觉得想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应该尝试更多的方式,讲故事是把道理进行了内化,跳出了孩子犯错误或者产生迷惑的情景,让孩子站在旁观者清的角度从“遇到问题”的角度转为“解决问题”,孩子能够在故事中的场景中发现每一个角色的心里。
感同身受、换位思考这样的词语不是仅仅告诉孩子就能达到效果的,根据他们成长阶段的特点,帮助他们划清界限、建立规则、养成习惯,讲故事不是一定要拿着绘本,抱着书籍,生活中处处都有故事,妈妈也要不断调整方式,去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秘籍”。
讲百遍道理不如讲一个故事,说无数个方法不如开始一次行动,行动中能够给予自己机会调整方法,故事中会悄然的发现问题的答案在不远处静静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