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了小说《无声告白》。翻过最后一页,我的心没有一丝轻松,反而感觉压抑到窒息。作者伍绮诗用细腻的笔触,将莉迪亚之死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以爱之名引发的悲剧,也留下了如何活好这一生的思考。
爱是什么?我们总认为爱是付出、是奉献,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无微不至的牵挂和关心,爱是伟大的,被爱是幸福的。
故事中,莉迪亚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她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得到的爱不可谓不多。家庭的聚光灯都打在莉迪亚身上,她的哥哥和妹妹被父母放到了边缘的位置——哥哥内斯偷偷摸摸的学习他喜爱的宇航知识,虽然成绩优秀却无人关注,当他被哈弗录取后,莉迪亚“看到父亲的手握住内斯的肩膀,她已经不记得父亲上次对内斯这样笑是什么时候了”;妹妹汉娜小时摇篮就被搬到阁楼上的卧室,“那里堆放着他们不再想要的东西,甚至当汉娜长大一点之后,他们也会时常忘记她的存在”。
而莉迪亚呢,父母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她的身上,因为她的人生目标和期望被设定为——成为一名医生。
其实,这是母亲玛丽琳的人生目标和期望。
所以,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因为莉迪亚从来没有真正为自己而活。母亲已经为她规划好了这一生,而她需要的是代替母亲完成未竟的梦想。
莉迪亚有选择吗?没有,她怕失去母亲。当母亲在结婚8年后离家出走打算重圆自己的医生梦时,莉迪亚已经告诉自己,母亲说什么,她就做什么,她要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意愿。只要母亲在她身边。
即使莉迪亚不情愿,可是她还是服从母亲的所有安排,包括接受的礼物,都是诸如《人体解剖学彩色图集》、《著名的科学女性》这样的书籍。实际上,是玛丽琳想看这些书,因为不久后她会从女儿那儿借走。为了讨好母亲,莉迪亚学会了作弊,学会了撒谎,这反而给玛丽琳造成一种错觉,以为莉迪亚是喜欢成为医生并做的很优秀。于是,她的期望更加深重。
莉迪亚的一生,不但在为母亲而活,还同时成为父亲詹姆斯的影子。作为一名二代华裔,詹姆斯从小被歧视、被排斥,他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大学讲师,可父辈卑微而另类的身影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他渴望融入美国社会,所以他希望莉迪亚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拥有友谊,拥有朋友,不再孤独。他催促莉迪亚主动给同学打电话联系,他把《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一书作为圣诞礼物送给莉迪亚……
詹姆斯以为莉迪亚做到了,她有很多朋友,相处的很开心,因为莉迪亚总是用电话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可是詹姆斯如果能听到的话,会发现电话中一直是忙音,莉迪亚根本就是在演戏给他看。因为莉迪亚发现,只要她装作父亲期望的样子,父亲就会容光焕发,那么为什么不呢?
从表面看,莉迪亚是幸福的,她在兄妹三人中是最受宠的一个,她得到的父母之爱远远大于哥哥和妹妹,但实际上,她是最不幸的,因为她被以爱的名义赋予了一个沉重的使命——活成父母期望的样子,而不是自己喜欢的样子。
所以,她得到的爱越多,她的压力越大。当她学着自己不喜欢的学科,越来越勉强,成绩直线下滑时,当她因为母亲的出走变得孤僻,拒绝了他人的友谊而一直孤独地存在时,她的内心越来越趋向崩溃。但在父母面前,她还要装作他们喜欢的样子。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哥哥内斯的即将离去。
内斯是莉迪亚最可依赖的人,童年时内斯因为莉迪亚的存在感到了自己被忽视,潜意识中把她推下水。可是他立即后悔了,然后迅速跳进水里把莉迪亚拉了上来,在那一刻内斯理解了莉迪亚,“当水面在她头顶闭合的时候,莉迪亚感到极大的解脱,她在咳嗽中满足的叹息着……那些倾斜着挤压在她身上的东西,她也不想要,它们太沉重了。”
当他把莉迪亚救上来后,莉迪亚抓住了他的手,她的意思是“别松手”。从此,内斯成为莉迪亚内心的精神支柱,她无比的信任和依赖哥哥,甚至到了因为怕内斯离去而偷藏他的哈弗录取通知书的地步。而内斯也成为最理解莉迪亚的人,成为可以清醒洞察他们家庭关系的人。他爱莉迪亚,当妹妹失踪后他固执的认为跟杰克这个坏孩子有关系,但这次他错了,真正知道真相的是个孩子,他们的妹妹汉娜。
汉娜是个旁观者,她被家庭冷落,甚至被忘记她的存在,比如摆餐盘时直到汉娜来到桌边,玛丽琳才意识到少拿了一个。而汉娜,“从安静的婴儿成长为善于察言观色的小孩:她喜欢躲在角落和柜子里,还有沙发后面、桌布下面,退出家人的视野和脑海,从而确保家中的领土划分不会出现丝毫的变动。”这是因为她是一个不该出现的孩子,如果没有她,也许玛丽琳会学完她的学业,成为一名医生,然后莉迪亚也不会背负这么沉重的期望,他们整个家庭可能都会走上一条不一样的轨道。但是,没有如果,一切都是按照该来的样子发生了。虽然她是个孩子,但她默默观察着这一切,姐姐的半夜离去,杰克对内斯的爱慕,这些只有她知道。
伍绮诗用时间线交织的方法,讲述着莉迪亚和她家庭的故事。作为读者,我仿佛从天空俯视,看着芸芸众生中这平凡的一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奈和伤悲。
我看到了他们悲剧的轨迹线,更看到了命运中的因果和轮回。玛丽琳的母亲当年也要求她成为自己期望的样子,可是玛丽琳没有服从,她渴望活出不一样。她的离家出走,给孩子们带来深深的失落和恐惧,他们怕再失去母亲,所以容忍了玛丽琳归来后的所作所为,包括莉迪亚的无奈服从。
詹姆斯因为渴望和别人一样,对同为华裔的助教产生了好感,而他对家庭的背叛,直接导致莉迪亚在察觉后没能通过初级驾照考试,这时莉迪亚的心已经失去了平衡。等到内斯去哈弗大学访问,流连于聚会没有给莉迪亚如约打电话时,并敷衍着莉迪亚给他打去的电话时,莉迪亚的心已经完全倾斜了。
而最具悲剧色彩的,莫过于莉迪亚的死其实是场意外。我曾经以为她是自杀,而且一度认为与杰克有关,其实不是。那是莉迪亚在实现自我解脱时,想从湖中的船上踏水到码头的一个仪式,可是她不会游泳,而内斯又不在身边。
悲剧环环相扣,就这样不得不发生了。
曾经听老师讲过一句话,“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思维里面”。莉迪亚一家的故事深刻印证了这个道理,特别是詹姆斯和玛丽琳与莉迪亚的关系。虽然是一家人,他们却彼此隔阂而不自知,以爱的名义彼此伤害。
詹姆斯以为莉迪亚有很多好朋友,在她失踪后还给警察们开列了好友的名单,玛丽琳以为莉迪亚喜欢物理等课程,还让她提前旁听高年级的课程。他们都是以为莉迪亚会怎么样,然后想当然的为她做出了选择。而莉迪亚呢,她没有朋友,欺骗了父亲,她作弊乃至最后考不及格,欺骗了母亲,她的伪装也是出于爱,因为她发现这样可以让父母高兴,也得到父母的喜欢。
莉迪亚一家的故事,其实我们都不陌生。现实中,很多人都是这样,他们以为别人好的名义,指导着别人的生活,他们以为是爱,其实是控制,是伤害。他们给予的,往往并不是别人所需要的。因为,他们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真正的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太难太难了。
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思维里面。当我们遇到困惑、愤怒时,我们要知道对方其实并不知道我们的想法,因为他是活在他的思维里面的,他无法理解我们,就如同我们无法理解他。在他的思维里面,他是正确。所以,我们需要接纳,需要包容,当明白这一点后,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抱怨的世界,其实就是接纳的世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不理解的他人,接纳不一样的世界。同时,我们也要有颗坚定而勇敢的心,就象《无声告白》中所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才是生命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