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从小就喜欢喝玉米粥,一喝就是好多年。
我所说的“玉米粥”是山东地区的玉米粥,长大后去了外地才知道各地的玉米粥是有差别的。
玉米粥做法简单,但是味道香甜,最重要的原因,玉米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吸收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
我自小生活在农村,家中有一亩三分地,其中有一块地种的是玉米。我们吃的玉米是在自己地里种出来的,吃着方便并且放心。
秋收时分,硕大的玉米棒子挂在秸秆上,经过人工掰玉米搬运回家,然后手工剥皮编成玉米辫子,金黄色的玉米裸露在阳光下,粒粒饱满,颗颗都是精华。
晾晒一段时间过后,玉米中的水分蒸发了,然后就开始剥玉米粒了。小时候村里经济条件落后,耕种收割全是靠人力畜力,所以每户都有养着一头牛,我家也有,只不过现在不种地,牛也卖了。
02
当时剥玉米粒使用的是螺丝刀,一手握住玉米棒子,一手用螺丝刀自玉米棒根部顶入,然后一排玉米粒“哗哗啦啦”被剥落下来,这种功法需要技巧,稍有不慎就会跑偏,很容易受伤。经过螺丝刀预处理后的玉米再用手剥就方便多了,即便是这样,手上也会被磨出水泡。
到这一步,剥好的玉米粒要么储藏要么卖掉,如果加工成玉米粉的话就得先仔细挑选,把坏的玉米粒和玉米须去掉。当时我们村里有一个加工坊,我妈妈就用小推车载着两大化肥袋子的玉米粒去加工,我在前面扯一根绳子在小推车上,遇到上坡时就帮妈妈拉一下。
加工好的玉米粉不能马上储存起来,要用干净的塑料布铺在地上,将玉米粉倒在上面,等温度降低到室温时就可以储存了,不然加工好的玉米粉因为温度高很容易结块,不宜食用了。
用新的玉米粉熬成的玉米粥十分好喝,做玉米粥看似简单,却难以掌握粉和水的配比,做出来的玉米粥要么稀了要么稠了。
妈妈做了几十年的饭了,无论做什么饭都符合我的胃口,玉米粥是我的最爱。
炝锅做成的玉米粥最好喝,炝锅要用压扁的花生,翻炒至金黄,然后加入温水,滋滋啦啦激起团团热气,玉米粉无需多少,三人的量一勺足矣,加一碗水于瓷盆中搅匀,待水沸腾后将提前配比好的玉米粉倒入锅中,再次沸腾起锅即可。
盛好的玉米粥散发着浓浓的香气,吸溜一口沁入心脾,桌子上还有老爸烧的菜,配上妈妈的蒸的馒头,再喝一碗玉米粥,不,一碗怎够,先预留三碗!每次我都吃得饱饱的,小肚子鼓鼓的。
03
玉米粥在我们那叫做“胡豆”,从小叫到大,也从小喝到大。
小学的时候每顿饭都在家吃,经常喝妈妈做的“胡豆”,我很开心,也很满足。
初中开始寄宿,每周回家一次,高中两周一次,后来每月一次,家里的条件也越来越好,每次回家,爸妈总会张罗着做好吃的给我改善生活,可我对大鱼大肉没胃口,我最惦记的还是妈妈做的“胡豆”。
再后来我去外地上了大学,学校里除了米饭就是面条,玉米粥完全和老家的不一个样,很难入口。于是期待着寒暑假回家,回到家第一顿饭必定是妈妈做的“胡豆”。
现在工作了,离家更远了,回家的次数只能按年度计算,生活上比小时候好很多,但是我最爱喝的还是妈妈做的“胡豆”。
无论如何,今年过年回家,一定把“胡豆”喝个够!可是我能喝的够吗?!
04
“胡豆”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老家的形象代表,虽然这个称号是我封的。
每次喝“胡豆”,总是感觉特别温暖特别亲切,“胡豆”里有一种家乡的味道,它伴随了我的成长,已经深入到骨子里。
我对食物不挑剔,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唯独对“胡豆”挑剔,最爱的是妈妈做的“胡豆”。
“胡豆”又名玉米粥,“玉米粥”听着不亲切,“胡豆”听着暖心窝。
江湖路远,山高水长,若能喝碗“胡豆”,胜过天下一切美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