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

当年,因为贾平凹的小说,喜欢上了陕西这片我从没去过的土地。后来,又因为喜欢听徐文兵讲解的《黄帝内经》,而对山西有了大大的好感。最近,重听徐文兵和梁冬讲的《黄帝内经》,记不清这是第几遍了。行住坐卧只要在家里,我就开着喜马拉雅听书软件,有一搭没一搭的听,能听进多少算多少,每次重听,都会有新的发现,感觉不光是知识的吸收,还能让心灵平静,网络时代真好啊,可以跨越时空的受益于高人的教诲。

刚才听到的一段,很想记下来分享:

徐文兵说:“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不是说让你们都去当医生。要你们学的不是医术,而是医道。知道大方向,就不会犯那些根本性的错误。” 

主持人梁冬接话:“对,不要傻傻的拼命挤上“泰坦尼克”号是吧。哈哈。”

徐老师接着说:“许多人啊,一说起孝敬父母,就知道买广告上的补品。一想起孩子,就知道补这补那。缺钙缺锌缺心眼……”

听到最后一句我扑哧就乐了,这包袱藏得绝:“缺钙缺锌缺心眼!”还押韵得很哩。

这大实话,真真说到我心坎里了。以前自己也曾像徐老师说的那样,现在,慢慢“觉悟”了一点,看到身边还是有许多人迷不知返,甚至越高学历的人越容易被所谓的“科学”所误导,他们不知道,对于人体来说,真正的科学就是“顺应自然”。

一个人着凉了,打喷嚏流清鼻涕,这是人体自动排寒,寒排完了,这些症状自然就没了。你偏要用化学药物去压制它,非要跟症状叫劲儿,而不知道去除病因,这算科学吗?

体内有病菌病毒了,发烧是身体自动发起“杀敌”的战斗,因为病菌病毒在高温下容易被消灭,可你偏要用化学药物强行退烧,这不是在帮敌人吗?要知道,身体要发起一次烧,是需要消耗许多能量的呀,好不容易升高了体温,还没达到目的,就被你打断了,元气白白浪费了不说,还要承受药物带来的其它毒副作用,这科学吗?……

上面的比喻,我以前写文章写贴子,说过不知多少次了,可是,就连我自己身边的人,都没能被影响到,可见,要人改变旧观念有多难。当大环境都在“以妄为常”的时候,羊群效应致使许多人不经思考的盲从。那么多人都这么做的呀,人家难道都是傻子?是啊,那么多人都这么做的,所以你才会看到,尽管科技越来越发达,可是,人类的疑难杂症却越来越多,得病的人一点儿没变少,反而在增多,有仔细想过原因吗?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以前没有冰箱,所以,以前的人们不会像现在一样天天喝冰镇饮料,也不会像现在一样轻易吃到冰淇凌。以前没有空调,所以,以前的人不会频繁出入温差巨大的室内外,不会像现在人一样,夏天从高温的室外突然进入低温十多度的屋子里,让舒张着的汗毛孔来不及关闭,让寒气不知不觉的侵入肌肤。夏天不像个夏天的样子,当出汗不出汗。冬天不像个冬天的样子,本该阳气收藏的时候,却跑去泡桑拿出大汗。这都是逆自然而为。

人们的身体底子越来越寒,寒湿凝结体内是许多大病和慢性病的源头。以前只听说西方人爱过敏,现在中国的孩子过敏现象也越来越多,与冰箱空调等的普及密切相关。其实,问题就出在违逆自然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上。遇到过敏问题,西医的办法就是用药物压制症状,甚至不惜用上激素类药物。其实,只要改正不当的生活习惯,避免寒凉饮食,把体内积累的湿寒排掉,恢复身体阳气,随着孩子的长大,过敏会自然消失。好的中医调理过敏问题,并不是难事,而且能治本。但前提是你得改掉不正确的生活习惯。如果一边吃药调理,一边照样冰冷饮品,神仙也救不了你。你别看别人,别人阳气底子足,暂时能抵抗,等到了中老年再看看,八成落下各种病根。


徐文兵举过一个例子,有一个特别孝顺的人带老母亲找他看病。复诊时,发现治疗并没达到预期效果,细问之下才知道,他孝敬老人,常用人参炖汤给母亲滋补身体。徐老师赶紧叫停,人参对他母亲的身体情况,不仅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花大钱尽孝心,竟然是在“害”人。正所谓: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

历史上不少著名的中医,都是为了给母亲治病而改学医的。许多著名中医的父母都高寿,因为有一个懂医的孩子孝顺。


关于“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我举一个我身边真实的例子,或许更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情况。

前两天,我一闺蜜远隔重洋向我求助:“孩子发烧,早上还是不见好,又给吃了退烧药就送去上学了,我这心里老担心着呢。”

我说:

“你工作就不能请一天假吗?孩子生病,最重要的就是好好休息。发着烧呢,正是身体与疾病交战最激烈的时刻,安静休息,才能集中气血能量用于抗敌。还让他上学干嘛啊?上课要用脑思考,下课得出入走动,还有可能再次吹风受凉,加重病情。”

闺蜜答:“要请假当然可以。可我总以为上学才是最重要的啊。只要没倒下,能坚持就坚持呀。我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想这样做,也是这样被教育的呀。”

听了她的解释,我一声长叹,这真是暴露年龄的经典回答啊。的确,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这样的:头悬梁锥刺股、发奋图强、刻苦耐劳、艰苦奋斗、舍己救人、无私奉献……我不能说这些教育是错的,但片面的强调这些,而不全面综合宏观的看待人生,是偏颇和极端化了。

一代人偏颇的教育,影响的不仅仅是这一代,竟然还在殃及下一代。不得不说,现在的中国,家长们都舍得投入时间金钱精力培养孩子,各种教育机构遍地都是,教育的手段丰富了,可是,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却迷失了。写在这里有点跑题,以后我会专门开篇讲讲教育的真正目的。

回到闺蜜的求助。我说:

“我问你,孩子的健康重要,还是上一天学重要?你把眼光放长远来想,从孩子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落一天两天的课,对整个人生能有多大影响?可是,为了不耽误这一天两天的课,而强撑着去上学,拖延甚至加重了病情,短期看只不过是病好得慢一点儿而已,但影响的是孩子的长期体质啊。有的孩子就因为一次小感冒没处理好,还得了心肌炎等终生痛苦的疾病。

人的重大疾病是怎么来的?没有一个大病是凭空突然冒出来的,都是慢慢积累出来的,怎么积累的?不就是平时不注意吗?每次小感冒都不好好把所受的寒气排掉,寒气一次次的被积压在体内,造成日后反复感冒,体质越来越差。长大以后,遇到大病重病,抵抗力也不行……”

当然,闺蜜向我求助,不光是来"挨训"的,大方向摆正之后,该给点儿具体应对办法。我得先了解病的来由。闺蜜说:“其实,之前十多天,孩子就说嗓子不舒服了,我就想着让他自己抵抗抵抗,一直没管……”

她话没说完,就被我急急打断:

“什么?孩子嗓子不舒服了十多天,你竟然一直毫不作为?!美其名曰锻炼他自己的抵抗力?!哎呀,这回呀,你的思路方向倒是对头,可具体操作方法有问题。有点儿小病小痛,先不急于求助于医生和药物,尽量调动自身的抵抗力来恢复,这思路很对。可是,靠自己并不等同于完全不作为啊。

一方面,你需要密切观察疾病的发展趋势,自身抵抗不了病情加重的时候,要及早干预。

另一方面,找出致病的根源,生活习惯不正确的及时改正,再配合一定的食疗等辅助手段,帮助孩子的身体抗病。

比如,刚刚开始有点嗓子疼的时候,如果没有清鼻涕,可以排除着凉的原因,那基本就是上火了,至于是虚火还是实火,要回顾孩子前一段的生活细节。如果是吃了煎炸零食或大油大腻引起的,实火和积食引起的可能性大。如果是吃了冰冷寒凉的东西,虚火的可能性大。身体为了温热这些吃进肚里的冰品,当肠胃的能量不足够的时候,就需要调用肾精元气的能量出来,这种效能极高的人体元阳能量,往往会有剩余,剩余的热量就会上冲,容易引起咽喉肿痛。

这就是我极反对天天喝冷饮的原因。偶尔贪凉喝一次也就罢了,有的人只要喝水必须是从冰箱拿出来的,就连喝牛奶都要直接喝冰箱拿出来的,牛奶本身就是性寒且湿的东西,脾胃弱的人根本消化吸收不了。孩子小,脾胃好火力壮,一时不会觉得难受,但何苦要长期消耗自身的宝贵能量呢?中年以后的胃病哪来的?不都是年轻时不注意作出来的?人类进化,懂得了用火,懂得了把食物变温变熟再吃,就是为了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啊,为何要倒退呢?……”

听到这儿,闺蜜后悔不已,说以前从来没想过这些,现在觉得自己太不称职了。孩子已经烧了两天了,现在我该怎么办呢?

我给出的建议是:

第一、既然嗓子已经疼了好多天,发烧也有两天,仍没有好转的趋势,说明单靠孩子自己是不行了,要找医生,用药物干预。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会选择找中医用中药。但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信任的好中医,如果没有,就去求助西医。虽然西药对长期的体质有负面作用,但目前得先“救急”,体质的问题日后慢慢调理也行。

第二、生病期间,不要以为用了药就万事大吉了。饮食作息的调理是很重要的,细节决定成败。比如,着凉感冒时,一边用药,却一边继续吹风继续喝冷饮,或者,上火嗓子发炎,一边用药,却一边继续吃薯片继续熬夜,病情就会加重。许多妈妈心疼孩子,越是生病越给吃些高营养的。这都是错的。生病时食欲降低,是人体自我保护的本能,因为此时身体要集中能量与病菌病毒作战,没有多余的气血去应付那些难于消化的大鱼大肉,吃下去不仅吸收不了,反而加重肠胃负担。生病期间,最好的饮食就是容易消化的米粥,孩子若不想吃东西,光喝粥上面那层粥油都行,特别养脾胃,也可视情况往粥里加点菜碎等。

第三、病刚有点儿征兆时,应立即采取措施,修正不当的生活习惯。比如,发现孩子开始流清鼻涕打喷嚏,就知道是受了凉。要马上加衣服,并停止寒凉的饮食。我自己的孩子,我会立即给她煮紫苏叶红糖水喝,每次都是小半杯下去,感冒就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了。

紫苏是一种食用香料,吃海鲜时常会搭配紫苏叶,因为它能中和海鲜的寒凉性质。紫苏叶解表散寒,能驱肺脾之寒。干紫苏叶在中药店几块钱能买一大堆。这本就是天然食材,不用担心毒副作用,平时吃了性寒的海鲜,虚寒体质的人就配点紫苏叶,这就是所谓的保健。保健真的不一定非得花大钱买高档补品,恰恰是这样的生活点滴,却最能防病。


孩子一感冒就往医院送,有点儿小病直接推给医生,好像是特别负责的表现,其实是一种内在的懒惰心理。要知道,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没有谁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而你却毫不作为,不去用心了解必要的保健养生常识,不去学简单的食疗调养,指望医生通过短短几分钟就给孩子长远的健康吗?

防病重于治病。而若想防病,靠的是平日里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这才是父母给孩子最有力的健康法宝啊!

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很多年前一段往事。

那时我还在国内,正走在漫漫之求孕路上,因为有慢性妇科炎症,要输液抗生素一周。图方便,我就在家对面的私人小门诊里打。吊针的时候,我一般坐在角落里看书,唯独有一天例外。那一天,我看到了让我永远难忘的一幕。

一对说话带有农村口音的父母,带着四五岁的女儿来了诊所。孩子感冒发烧,医生给开了吊针,我猜无非就是抗生素加退烧药。整个打针的过程,对旁边的我,简直是一种折磨。

孩子发烧,可能有点脱水(首先这就是父母的失职,光知道找医生,连最基本的喝水都需要医生嘱咐才懂吗?),血管很细很扁,不好找。加上孩子当时特别害怕,扯着嗓子嚎叫大哭,全身剧烈的挣扎。护士怎么也入不了针。一连试了不下十次,还是打不进去。越扎孩子越恐惧。整个时间拖了能有半小时左右。

各位想像一下吧,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个正发着高烧的病孩子,拼着小命的哭嚎挣扎。那声嘶力竭的哭喊声,像针一样扎在我心里。

而父母呢,他们唯一做的,就是跟着护士一起,用武力强压孩子弱小的身体,不让她动。可是,这恰恰更加剧了孩子的恐惧啊。我没听到他们对孩子说过一句安慰的话。除了大声的用喝斥的语气重复着:“别动别动!”

我几乎想冲过去制止他们的“摧残”。是的,我用了摧残这字眼儿。在我看来,在孩子的眼里,他们就是在摧残。虽然他们的目的是好的,我也相信他们是爱孩子的,可是,他们的爱为何非要用如此“粗暴”的形式来表达呢?只需稍作改变,就会是完全不同的情景啊。

当时的我,内心有千言万语啊,却懦弱的选择了做个“正常人”。我继续安静的坐在角落里输着我的液,控制着自己去“教育”他们的冲动。

现在的我,如果遇到这事,我不会无动于衷,也不会去“教育”那对父母,我想我应该自己走过去,温柔而坚定的对孩子说:“宝贝不怕,打针并没那么疼的,你看阿姨也吊着针呢,刚才这个护士阿姨扎得可轻了,还没反应过来就扎完了呢。但是前提是你不能这么动来动去的,一动阿姨就找不准了……”

现在,我只好把当时的千言万语,都写到这里来,能亡羊补牢也行。算是给广大为人父母者一个小小的提醒吧。

首先,孩子已经四五岁了,完全明白道理。为什么不能提前跟她好好沟通呢?父母有责任让孩子明白,医生将要对她的身体做些什么,把真实情况告诉她,不至于让她陷入不知将要发生什么可怕事情的恐惧,甚至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快要死了。

其次,我相信,对于一个感冒发烧的孩子,我宁可让她多喝水,安静的睡上一觉,也比这样在恐惧中嚎叫挣扎半小时要强得多!孩子本已病弱的身体里那点儿能量,都用在和你们作斗争上了,哪还有力气抗病啊!

既然已经试了十几次,针都没能扎进去,难道非得吊针不可吗?换用皮下注射或者口服药物真就不行吗?医生和护士每天看多了这种情形,内心麻木了我也能理解。可是,孩子的亲生父母咋就一点儿心疼的样子都没有呢?是内心强大到可以视而不见吗?哪怕你问一句:“医生,要不换吃药行不行啊?”哪怕你问一句呢,医生说不行再想办法。如果非得打这针,那考虑要不要换去正规的医院,找一个技术更高超的护士……

过后想想,其实这对父母算不上是错。他们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他们只是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因为知识的缺乏,便无法有自己的判断力,医生的话就是圣旨,不容质疑。

在医院里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家长把孩子当成不懂事的动物一样,强按着抽血、打针……其实,抽血和打针的疼,对于明白道理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不可忍受的。孩子的嚎哭,更多的是因为内心的恐惧,而不是真的那么疼。他们的恐惧则来自于父母的强迫姿态,以及没有提前做好思想疏通工作。父母们只顾着孩子身上的病,却无视了内心世界和精神健康。

对了,交代一下事情的结局:小女孩儿在长时间的挣扎后,终于体力不支,渐渐昏睡过去。那么长时间滴水未进,加上剧烈的体力消耗,孩子的血管变得更加难找。护士最后自己都没了信心,虽然那对儿父母一点儿都没敢有埋怨的意思,好歹人心也是肉长的,小姑娘的刚烈把护士也震住了吧。护士走开喝了口水稍作镇定,回来说是最后再试一次,万幸,终于成功了。

我打完吊针离开的时候,小女孩正一边吊针一边睡着,她那年轻的父母,坐在一边,支着脑袋,半眯着眼,不知可否在想着什么?

整个门诊死一样的寂静,我黯然的走出门,迎面而来,是明晃晃的阳光。我深深的大吸一口气,吐出胸中的憋闷,对自己说:阳光还好着呢!


为了孩子的健康,特别是未来长远的健康(有些治疗方法的副作用短期看不出来,会影响长远的体质,所以我强调未来的健康),为人父母,有必要了解一些医学基本常识,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饮食调养和保健方法。尽量多顺应人体自然,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力量战胜疾病。这样,每生一次病,孩子的抵抗力就会增强一点儿。

让我们一起学习,做个真正懂得孝顺的子女、真正懂得慈爱的父母吧!


附一:

再次向大家推荐徐文兵和梁冬讲的《黄帝内经》,别以为只是关于中医的,里面有许多有趣的生活实用信息、传统国学知识、汉字的神奇解读,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以幽默风趣的对话形式,带你领略中华先贤的智慧!相信我,听了你绝不会后悔,听了你会感谢我的推荐!在各大听书软件搜索都能找到。徐文兵的书也已经出版了不少,大家可以自己搜。

另,听听我的音频《带你认识中医》,也会很有帮助,让你在宏观上了解中医养生保健和治病的思路,要想身体健康,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的身体。我的音频在喜马拉雅或蜻蜓听书软件中,搜索主播“海边小妹”,或者直接搜索《带你认识中医》即可。


附二:最后附上我以前写的经验总结,供参考:

《父母必读:让孩子少生病的育儿思路和日常保健!》

《小儿感冒发烧咳嗽腹泻的家庭应对:食疗与调养》

《调动自身抗病之法!小儿中医按摩详解:感冒、发烧、咳嗽、腹泻、日常保健!》

《爱上中医,人生幸事——亲身经历纪实(乳腺包块、胃疼、食道炎、功血、小儿常见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24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48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3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0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8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9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6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49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0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0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67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5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50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