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个人考研备考时笔记、1000题错题总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主要阶段
1. 1840年6月——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
2. 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
3. 1924年1月——1927年7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
4. 1927年8月——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
5. 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抗日战争
6. 1946年6月——1950年6月: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
各阶段矛盾
1. 1840到1949年9月,中国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 1949年10月到1952年年底,中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3. 1953年到1956年(国内),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4. 1956年年底到1981年,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 1981年到2012年,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 新时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思想
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端口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开始形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2.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科学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实践论》《矛盾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3. 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2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中国革命和建设。
5.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6.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首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7. 毛泽东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根本思想路线,是精髓,群众路线是重要传家宝,独立自主是重要原则和必然结论。
8.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
9.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
10.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11.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把官僚资本主义作为革命对象,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既是总路线又是总政策。
12. 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3. 革命的实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14. 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清敌友。
15. 革命的中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领导权。
16. 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
17. 革命的根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18. 革命的主要内容: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19. 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是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0.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从旧到新的根本标志是:中国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
21.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
22. 实现领导权的基本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同共同敌人作坚决斗争并走向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同时对被领导者施以政治教育。
23. 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24. 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坚持独立自主,保持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25. 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武装。
26. 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
27. 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28.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29. 左倾一次革命论:否定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
30. 右倾二次革命论:放弃了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31.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32.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主要内容),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保护农民工商业(极具特色)。
33. 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的、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4.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5.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初步形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从城市转向农村,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确立:长征到达陕北,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7.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和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战略阵地和依托。
38. 统一战线:必要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情况,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可能性: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统一战线的二个联盟:工农联盟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统一战线的经验: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是最根本的经验;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
39. 武装斗争:党的绝对领导是根本原则、根本前提、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是唯一宗旨、基本前提、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40. 党的建设:必要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且在农村长期发展。内容: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加强组织建设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作风建设。
41.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交织在一起的诸多矛盾是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可能性,不是必要性。
42.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43.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4. 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共七大提出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45. 同资产阶级联盟的方针:既联合又斗争。
46. 伟大的工程:建设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47. 社会的阶级结构“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指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中间”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
新民主主义社会
48. 1949年到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49.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没收官僚资本。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重性质,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50. 新民主主义社会三个主要成分:一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二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占绝对优势。三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51. 新民主主义社会两个过渡形式:一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二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形式。
52. 新民主主义社会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53.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54.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
55. 过渡时期的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56.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阶段互助组,第二阶段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阶段高级社。积极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原则:资源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57.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步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部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方法: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
58.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法是和平赎买。第一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使企业具有了社会主义因素,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进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利润分配方式为“四马分肥”;第二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使企业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利润分配仍是“四马分肥”;第三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利润分配方式是定股定息,基本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59.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包括: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具有过渡性,不是主要的经济成分。
60.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代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开始。
61. 《论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62.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解决敌我矛盾要用专政的方法(分清敌我),解决人民矛盾采取民主的方法(分清是非)。
63.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总方针: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具体方针: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物质利益分配领域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方面坚持民主集中原则加强民众教育;科学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民族之间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64.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相矛盾的一面是非基本方面。
65. 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建设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66. 党内思想主要矛盾: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
67. 新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总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
68. 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69. 对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1年前后思路是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1953年前后思路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逐步过渡),最终结果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并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工业化并没有完成。
70. 土地改革属于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71. 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农民的两大积极性:个体经济积极性、互助合作积极性。
72.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经济利益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
73. 中国工业化道路,“两条腿走路”方针: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理论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 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4. 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理论主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 1987年十三大邓小平理论轮廓形成: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6. 1992年南方讲话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
7.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8. 1997年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99年载入宪法。
9. 邓小平理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形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
10. 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和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1. 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基本途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根本立足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而奋斗。
12.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3.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14.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15.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但不是对“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16.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7. 科技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8.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1.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2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3.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24.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25. 1997年党的十五大新的“三步走”战略:一是生产总值翻一番,二是建党100年时国民经济和制度更完善,三是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现代化。
26.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7.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人民群众,“本”就是根本,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28. 科学发展观中,“全面”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可持续”这是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29.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30. 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