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御约我吃饭,好久没见了。上次见面还是二月底,我们一起喝咖啡,聊了一下午。
三月到五月,她在北京接受培训,虽然从朋友圈能感觉到她的变化,但更期待亲眼见到日新月异的她。
御是我初中同学,十几年她过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光芒万丈。
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家斯蒂芬•罗宾斯说,在《最好的决定》中说,选择决定成败。我试着思考她怎么变成现在这样厉害的样子。
初中二年级我和御相识。她是个外向开朗善于交际的人,和校园里的"小霸王"也可以混得很好,和我这种书呆子也可以聊得开心。
初三我俩又是同班,已经变得很熟悉,我察觉了她的变化。御说她要上高中。
十几岁的人,和谁交朋友,上学与否,上哪所学校,都是大得不得了的事情。
御的成绩并不好,她却在当时做了一个好决定。有了上高中的目标,她开始努力学习,和那些"坏学生"待的时间越来越短,和"好学生"讨论题目的时间越来越多,最终她考取了当地排名第二的高中。
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里,每条路都是死胡同。没有明确目标就没有有效决策。御做得很好。
高中我们不在一起,但经常通信。我们都各自努力学习。高考,她考了一个并不高的分数,有人劝她复读,她说我高中三年已经尽力了,不曾懈怠,再复读一年也不会提升多少。她选了喜欢的大学和专业。
有的人总想把事情做到完美,有的人做事只求差不多,评价这两种选择的标准,是你是否清楚的认识自己的能力。高效的决策者知道什么时候适可而止,当继续努力不再能产生任何有价值的选项时,必须做出最终决定。
大学毕业,御回到了家乡,找了一份母婴用品销售的工作,她兢兢业业,业绩上升,收入尚可,但她并不开心。她决定换工作,去北京学习瑜伽,做瑜伽教练。
我没有劝阻,但我内心觉得她的这个决定太不靠谱了。一米五几高,体重一百四的女生,去教瑜伽太不靠谱了。
学成后,她顺利的进入本市最好的会馆做了教练。她用事实打了每一个质疑者的脸,人变得更漂亮更自信。
御辞掉不喜欢的工作,是放弃掉“沉没成本”的决定,纠结过去的决定只会浪费时间。我腹诽她的决定,其实是在犯“框定偏差”的错误。
御做着瑜伽教练的工作,每天都很开心,记得那一段时间每次见她都很幸福。
她说,大学的新闻学知识可以让她和顾客沟通更顺利,可以更容易了解到顾客的心思。她的播音学知识,可以让她上课是语调语气、音乐选择上更让客户舒服。
过去的决定严重影响着着未来的决定。曾经的那些好让她越来越好,那些坏,渐渐剥离,离她远去。
御说,不只想过这样的日子!她说她每天接触到那些顾客,xxx穿着好看的衣服,打理着自己的事业,谈论的不是家长里短。她要成为那样的人。
一个长期目标定下,她坚持读书,我们见面她会聊新的故事新的观点,她不只在读也在思考。她除了上好瑜伽课,还留意观察公司的情况,产品、员工、制度、老板性格、行业情况,她说起来头头是道,她在思考,她在寻路。我知道只要有一个机会她就会变得不一样。
因为工作做得好,她获得了第一次公司培训的机会“讼钵”。因为回来后给老板做了一次“讼钵"体验,她有机会说了一些话。后来御彻底和老板形成了超越一般下属的关系。
成功者懂得适当的冒险。有些话有些事,不做,不过不失;做了,得失难知。做出不同的决定,会有不同的效果。
借着怀孕,御不再做教练,转入事务性工作,开始接触核心业务。说一下,御的丈夫是她高中的同学,是在北京培训时候偶遇,开始恋爱的。现在他们很美满。如果没有那两个决定,也许他们不会在一起。
御曾经的思考和积累没有白费,产后上班,她就升职为经理,主管公司的一块业务。而她曾经做教练的店,就是业务之一。
做了好决定的姑娘,光芒万丈。
读了斯蒂芬•罗宾斯《做出好决定》一书,看了作出高效决策的建议,便拿来试着分析身边的成功者。其实这也是在犯“后视偏差”的毛病,因为人人都是事后诸葛亮。
人生很长,可是关键的决定就那么几个。我们想要过得更好,就要知道做决定时会有哪些错误倾向,怎样做才能做出好的决定。
你的人生,由你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