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生花
合上手中的《朗读者》,看到书面腰封上这样一句: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也有人说其实和爱情无关。
读书有一个恶习一直难改,就是直接读正文,不看序言和附录。读完全书后再次回头读序或是附录。一是不想看了序知道剧情影响自己阅读的兴致,二是不想受序言先入为主对小说的认识影响。这是一种任性和执拗吧。
喜欢独享一个阅读、思考的过程。
读了《朗读者》回头看了曹文轩老师的序,文中说读书后我们会陷入深深的思考,思考越深,对世界的看法就愈深,我们的认识也就愈深刻。老师还说对于这样一个作品,最聪明的阅读就是什么也不要多想,随他而去,体验一次感动的朴素的阅读。
小说简单单纯又深刻难懂
与我,认同: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和爱情无关,和爱、历史、反思……
通俗的说,小说是一个少年和一个女人的三次邂逅。
肖复兴说:“和历史调过情以后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吗?”
读书时会不时的放下书,凝视窗外的春色。如果用爱情做为书的切入点,那么书可分为如下三部分。
-1-
偶遇和激情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德国。
十五岁的少年米夏放学路上因为身体突然不适,被汉娜在自己家楼下相助。病好后米夏在妈妈的认可鼓励下用零花钱买了鲜花来到汉娜的住处表示感谢,因而对汉娜,一个36岁的成熟女人产生了一种原始的爱慕和情欲。
一个懵懂的少年看着汉娜穿衣,丰满健康富有女人味道的身体让米夏一时迷茫又热血沸腾,他有些撑不住了,跑到了楼下。
就这样灵魂与肉体的第一次电光火石的碰撞了。米夏不自觉的再次来到汉娜的住处,他被一种欲望吸引,这种欲望让青春年少的他无法克制。
于是他们相爱了,汉娜称呼米夏“小家伙,”正是一对亦母亦子似的相爱相亲。
汉娜为米夏洗澡,他们沐浴,做爱,阅读,平卧交谈,享受着程序化美好的情爱。
米夏知道汉娜当过兵,汉娜却不愿多说自己的过去。当汉娜知道米夏逃课时,对其下了逐客令,并要求他必须写完作业才可以来见她,米夏照做了并追上了因病落下的功课,更自信起来。
汉娜有个习惯就是每天都要洗澡,都要让米夏为自己朗读他学习的课本,然后才男欢女爱。
这里,我们不妨提出一个疑问,汉娜为何有这样一个每天洗澡的习惯,这样喜欢米夏为自己朗读。
相差21岁的恋人以母子身份外出游玩时,所有的事宜都是米夏来决定安排,汉娜很享受不操心的感觉,但是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
一早,米夏为让汉娜在房间里吃上早饭,给没有醒来的汉娜留了一张纸条,大意是自己外出买饭,一会回来。
汉娜却为此大怒,甚至用皮带抽打米夏使其嘴角受伤。事后汉娜却大哭,痛苦的大哭。
不妨再次提出疑问,汉娜为何如此盛怒?并说:我以为你就这样走了呢!
我以为汉娜已经在米夏身上找到了一种爱的寄托,怕失去这份爱。当然还有她打了米夏自责。
这一部分,汉娜和米夏看起来爱的很好很幸福。可汉娜的不辞而别打破了他们的美好爱情。
米夏看到汉娜来到学校的游泳池边,他没有及时出来和汉娜打招呼,当米夏从水里出来,汉娜已经彻底的离开了。
米夏感觉自己背叛了汉娜。
故事吸引人,就是这看似谜一样的汉娜。
到此,汉娜做为一个女人,一个有过生活过往的成熟女人让米夏爱恋的女人消失了,他们的爱情戛然而止。
如果说汉娜和米夏的这一次偶遇让米夏恋上汉娜。那,完全是少年的懵懂情怀,就像一个不懂不了解妈妈过往史的孩子,他会坚定的相信母亲、爱母亲的全部。
-2-
回忆和审判
米夏再次偶遇汉娜已是八年后的法庭上。
汉娜不是一个普通的军人而是德国纳粹党卫队集中营的女看守。时光在这一部分似乎停止了,汉娜被审讯,被迫回忆那个凄惨的战争岁月,她的青春时光。
在一次押送女犯的途中,汉娜看守的600名女犯被大火烧死,两个幸存的母女写了一本书,控告汉娜杀人。举证汉娜在集中营时点明让一些孱弱女犯去为自己朗读,第二天清晨她们就会被送去毒气室熏死的罪行。
此时的米夏已经是法律系的大学生,他在一个教授的带领下旁听了这次审判的全过程,审判的过程中,米夏猛然间已经醍醐灌顶的明白了汉娜为何让自己和那些女犯朗读。
原来汉娜是个文盲,她不会读写。
米夏被痛苦困惑撕裂着,不知道该不该说出汉娜的秘密,汉娜在法庭上已经承认自己是那个死亡报告的主笔者,这就意味着汉娜是主犯是主谋要多坐几年牢。
汉娜也为自己辩解,当法官说:“你没权利对犯人挑选。你,你们,送去杀掉……”汉娜结巴着说:“我曾……我以为……那么,要是您,您会怎么做呢?”
这是一个沉重严肃的问题,当法官质问她,当米夏的同学们为了和过去和父辈犯下的罪行,划清界限上街游行时,谁会说一句:换做你,在当时,你会怎样做呢?
这正是汉娜对那段历史无力的控诉。
米夏对汉娜既同情又怨愤,有耻辱也有悔恨中的说不清的爱。长时间的审判,他有些麻木了,根本没有往日的美好回忆。那些审判官也倦怠了。
汉娜可以辩解:自己处在金字塔的最底端,她的上面有指挥官,有若干穿军装的男人,有几个女看守,一级一级的下达命令的上下级体系。她只是最后的那个不识字的文盲女看守而已。
汉娜没说,她没有痛恨那个时代,那场战争。她只是后悔的说了一句:“要是那之前我没有在西门子报名(参加党卫队)就好了……”不想说汉娜愚蠢、无知、简单。更想说汉娜原本就是一个向上的女人,她单纯的想隐瞒自己在西门子公司的文盲事实。她只是想保留住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理想。
所以她渴望朗读,渴望知识,隐藏自己的不会读写的伤痛。
让米夏参加审判汉娜旁听的教授死了,一个时代似乎也去了。教授教了自己什么米夏不记得了,他们讨论过什么也不记得,对于那一段父辈的历史也许只有切身的体悟才会有所得到。
米夏一直在苦苦的思考该不该说出汉娜文盲的事,他被自己对汉娜谴责和理解撕裂着,请教了同汉娜一代人的哲学教授——父亲。
“谁也不能替代别人做决定,而推翻那人自己觉得比较好的做法。”父亲用那一代人的话回答了米夏,却爱莫能助。
米夏不能对汉娜的遭遇无动于衷,他还是找了法官,发现法庭后的法官更真实,也是一个普通人。
他释然了,轻松了,对汉娜是文盲一事只字未提。
这一部分米夏对汉娜开始有了怀疑,对历史对父辈的过往有了理性冷静的思考。
“我们这些第二代人,过去和现在究竟应该怎样对待那些有关灭绝犹太人的,骇人听闻的信息呢?”
“仅仅判决和惩罚几个人,而让我们第二代人继续在惊愕、耻辱、负罪中沉默下去吗?难道事情就应该这样吗?”
回顾过去总是沉重要付出代价,汉娜被判了终身监禁。
她更像一个就义去的英雄,她目不斜视,昂首挺胸、扬长而去。米夏看来她眼神里却有对世事的睥睨,受伤害后的绝望。
汉娜宁可要没自由的尊严,也不要也没尊严的自由。
-3-
忏悔和反省
米夏再一次偶遇汉娜已是十八年后。
监狱长给米夏邮来一封信,说米夏是唯一和汉娜在狱外联系的人。汉娜要提前释放。希望他去看看汉娜为她的出狱做些事。
其实。米夏一直在汉娜身边,他为汉娜录了许多书的录音带。他一直在为汉娜朗读,却不愿去见汉娜,没有探视她一次。
正是米夏的朗读录音让汉娜学会了读写,学会了给米夏写信,但是米夏仍无法面对汉娜,他一直在逃避。他为汉娜找了房子、联系工作,和生活社团。却以工作忙为借口不愿去见汉娜。
直到汉娜出狱的前一周米夏才看到。
一个白发萧萧、满脸皱纹,臃肿老女人,一个浑身散发着老年人特有的腐臭味道的老女人汉娜。
他们进行了时隔近二十年的交流:“我一直有一种感觉,就是人家不了解我,没有人知晓我本是什么人,干过什么事,你明白吗?如果没人理解你,那么,也就没人能要求你讲清楚,就是法庭也不可以要求我,不过死掉的人可以,他们理解我。他们不需要到场,如果到场他们会理解的很到位。在这个监狱里,我和他们在一起时间很多,他们每天夜里都来,不管我要不要他们来。在审判之前,如果他们想来,我能把他们赶走,可到了这时……”
汉娜这段话包含了她太多的理想人生:她要孱弱的不能劳动的女囚为自己朗读,因为她知道她们会被送去毒死;她凝视米夏父亲的图书,内心对知识充满渴望;她不能打开仓库大门,她的职责是看守女犯;她叫他米夏小家伙,她爱他如子;她和死去的犯人们交流,求灵魂的忏悔;她读了几乎在当时所有关于集中营的书籍,她在反省自己的罪恶。
这是汉娜唯一次的内心独白,也是最后一次。让我想起时下的一句话:“懂你的不需解释,不懂的何须解释。”所以汉娜主动囚禁了自己,主动解救了自己又结束了自己。
米夏试图理解汉娜,想说些什么,可汉娜问了他的近况。她们说好出狱时见,都各自好好的。
一周后,汉娜出狱那天,天色微明时,汉娜上吊死了。
在汉娜的遗物里,除了几本写二战集中营的书,还留下七千马克。并让米夏交给那对幸存的母女。米夏发现汉娜的床头有一张自己中学毕业时的照片,是从报纸上剪下的。米夏感觉到自己的咽喉、胸口涌上了什么。
汉娜没给米夏留下什么却又留下了什么。
汉娜和米夏间难道彼此默默的关注爱着对方!他们之间不仅隔着高墙,还隔着一段罪恶的历史。
他们的爱已成大爱,超过历史,越过年龄,不是男女之爱,是一种大爱。
此时,汉娜已去。
米夏似乎摆脱了一种负罪,一种背叛。他完成了汉娜的心愿,看望了那对母女,把七千马克以汉娜名义捐给了“犹太人扫盲联盟”。
作者在书后写到:“我们的生活层层叠叠,下一层紧挨着上一层,以至于我们总是在新鲜的遭遇中碰触过去的旧痕,而过去既非完美无瑕也不功成身退,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眼前的现实中。”
作为层叠的下一层。米夏不再逃避,不再疑惑、不再撕裂、不再罪责。
米夏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站在了汉娜的坟前。
历史过去了,教授死了,汉娜死了。
小说结束了。
-4-
那些扰人的思绪
这当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朗读者》是一部太深刻的作品,作者想告诉我们太多的东西,总想找出几个关键词,但这些词汇会不停的骚扰着我:生命、尊严、自由、耻辱、负罪、道德、法律、理解、战争、战后的二代人、理性、麻木、反思……
从汉娜身上我看到了那段历史,那场罪恶。也看了汉娜的忏悔,当她决定不说出自己是文盲,走进监狱那一刻,她已经在用生命忏悔。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段历史,汉娜是罪恶的元凶,也是受害者。
当历史终成为历史。后人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米夏正是这个代言人。是爱,让米夏结识汉娜,是爱让米夏融入了一种罪责中。
米夏仅仅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了汉娜的坟前。
而坟墓里埋葬的不正是那段历史那段罪恶吗?
历史的车轮继续滚滚前行,正是米夏这样的用爱来解读那段历史的德国人民,才让德国这辆战车摇身变为保时捷、奔驰、宝马……成就今天的德国。
读了《朗读者》,总想说些什么,也许我的感悟过于直白、肤浅不完善。
但,尼采似曾说:“这个世界大狗在叫,小狗也在叫,所以它才精彩。”
读《朗读者》的同时也在读岛国的东野,如果岛国的大叔们有谁也能写出一个岛国版的《朗读者》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