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系统排列:重建家庭秩序 让爱自然流动第三章 亲子关系
>> 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第一节 亲子关系的三大法则
>> 作为父母,对子女应该是无条件的,不能因为子女的表现而将某个子女排除在系统之外。每个出现过的生命都有归属于该家庭系统的权利。
>> 孩子通过父母,得到了三样东西,这是孩子必须接受和承认的事实。
第一,通过父母,孩子得到了生命,而且只能通过这对父母得到;也就是得到了父母的DNA,以及DNA上记载的遗传信息。
第二,孩子得到了在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身份,作为父母的孩子,有他们的姓氏,有他们的祖先,成为该家族成员之一。
第三,孩子的性别已经定下来,是男性还是女性。
>> 孩子的灵魂有他自己要在这个世界上完成的使命,成为他想成为的人,是父母控制不了的。
>> 孩子很多时候的问题行为,是在抵抗父母的期望,希望过自己选择的人生。
>> 同时,这也意味着父母自己也是独特的生命,也有自己要完成的使命,不为他人而活。
>> 不管孩子怎样选择他自己的人生,还是父母的孩子。同理,不管父母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还是孩子的父母。这就是系统排列中关于亲子关系的第一法则,所谓的整体性,父母接受孩子,孩子接受父母,是亲子之间爱的流动的第一法则。接受父母,也意味着接受父母的本质,生命的本质,而不是纠缠在他们如何表现上。
>> 第二是身份。谁是谁的孩子,身份不能变。
>> 第三个是接受自己的性别。
>> ,首先要接受自己的三个事实:独特的生命,清晰的身份,自己的性别。
>> 亲子之间的平衡法则是:父母给予,孩子接受,然后传承下去。
整体法则跟平衡法则分不开。
>> 整体发展决定了父母孩子是什么,平衡法则包含更多的是亲子之间能做什么。整体法则更多牵涉生命层面,平衡法则更多涉及爱的层面。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生命、身份和性别。这些是生命最核心的东西,系统排列观察到的是最原始的爱、原本的爱,只因生命出现就存在的爱,在孩子出现那一刻已经存在。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不是人人能感受到这份原始的爱。
亲子关系里的平衡,不是交换式的,而是传递式的。父母给子女,子女如果要平衡父母所给,只 能把它传下去。
>> 把父母给予的生命层次的东西,传下去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
>> 理想的亲子关系是通过父母,孩子得到了独一无二的生命。在妈妈的子宫中孩子得到了充分的养育,成为可以自己生存的个体,然后出生。
>> 0~3岁的时候,父母做好保姆(护士)的角色,保证孩子的温饱安全,尤其是妈妈,母乳哺育,多些拥抱,给予足够的爱、关注。这样,孩子的安全感、无条件被爱、自我的价值感就会被建立好。
>> 3~7岁的时候,父母做好行为教练的角色,鼓励孩子探索、好奇,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危险、界限、群体的规则等,让孩子既有好奇心,也能知道如何融入周边的世界。
7~12岁的时候,父母做好另一种老师的角色,用启发的方法引导孩子发问,建立好自己探索所需各种能力的基本功。
12~18岁的时候,孩子自己开始独立,父母的角色更加后退,只作为孩子的军师(顾问),让孩子自己充分体验世界,包括学业、自己的伙伴、恋爱尝试、对世界的独立思考等。父母只引导他们如何思考问题,放手让他们自己决定。
18~25岁的时候,能允许自己跟孩子像知心朋友一样,只需要理解他们,不需要再提供什么帮助,让他们充分地展现自己。
25~33岁的时候,孩子完全独立,要走自己的道路,这时候父母只能给他一些启发,让他能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
>> 亲子之间,对爱造成伤害的大致上有三种情况。
孩子拒绝接受父母(不接受真实的父母)。
>> 出于个人的良知,孩子对于父母双方都是忠诚的。如果孩子在心中排斥或看不起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他们就感受不到父母给予他们生命的力量和爱,会体验到内在的 空虚和不完整,造成种种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例如抑郁的倾向)。
>> 要他们接受父母是很困难的,通常需要先做“创伤解冻”,把身体的感觉打通,然后让他们理解父母的处境,有时候只能跟“父母的本质”连接,表达自己被压制已久的情绪,说出情绪背后的需求,然后才能让他们接受父母。
当孩子创伤解冻,把自己内心该表达的都表达完了,接受了父母,就能够克服他们童年时代所受的痛苦,学会快乐地生活。这样,他们的父母就会感到欣慰,双方都可以因此而解脱。
父母想给或孩子想接受一些 有害的东西。
这些有害的东西,我们可以简称为债务。家族中的债务,依据严重程度不同,影响范围不同,可以分成情债、钱债、命债。
>> 已经受影响的孩子,要对自己的情绪有觉察,在上述例子中,要跟母亲在这种情感债务上划清界限,心灵里要跟妈妈说:“妈妈,这份憎恨是你的,不是我的。对于我来讲,父母一样重要,我需要你,也需要爸爸。我只是后代,你们之间的事情我无权干涉,那是你们的事情,我做不了你们的法官。我只需要知道,有你们作为我的父母就足够了。通过你们,我得到了生命,这就是我最幸运的事。爸爸,你做过的事情,让我很痛苦,不想连接你,同时,我的心里面一直是爱你的,跟我爱妈妈一样。现在我要去享受我自己的生命,请你们都祝福我。”当孩子能这样面对的时候,自己的心灵才能解脱。把生活的焦点放在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未来上。
>> 正视历史,面对真相,不加评判地尊重及祭奠所有人,吸取前人的教训,找到生命和自然的规律,真正尊重每一个生命,然后在自己的生命中做些顺应这些规律,更好 服务生命的事情。这是系统排列总结下来的“解决之道”。
>> 父母向孩子索取,孩子也想给父母。
>> 用前述的心灵空间理论,就很容易理解。孩子很多时候都被这些父母无意识的期望卷进去,无意识地不断付出,不过却注定失败,永远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且自己活得压力很大,十分纠结痛苦。
>> 亲子之爱的第三条法则就是次序性法则,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各自归位。父母表现得像父母,孩子表现得像孩子。大家相互之间尊重对方进入家庭的时间次序,同时尊重各成员的功能时,爱才是流动的。
亲子关系中的次序性是永恒不变的,父母永远是父母,孩子永远是孩子。
在家庭系统中,有两个子系统,即夫妻系统和亲子系统。系统的法则是,夫妻系统优先于亲子系统。也就是说家庭要关系美满,必须要以夫妻系统为优先。
>> 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夫妻关系优先于亲子关系;父亲母亲对于孩子一样重要。
第二节 亲子关系中的难题
>> 对于父母来讲,要清楚两人在一起,是双方自己的选择,关系处不好,也是双方的责任,跟孩子无关,不要拿孩子当借口、理由和挡箭牌。
对于孩子来讲,小时候,父母说什么,你就信什么,这可以理解。长大成年后,就需要重新用成熟的眼界和视角去审视父母的这些话,孩子完全没必要为父母的婚姻状态负责,不管他们是否美满。
>> 养父母能做的事是让孩子的生命继续下去,但是不能替代原生父母,因为他们是给予他们生命的人,尊重他们,尊重这个事实,就会得到孩子的敬重。因为在心灵层面,最适合孩子的,永远是他们的亲生父母。
第三节 亲子关系案例
>> 通常在愤怒背后,是有一个没有被满足的爱。
>> 亲子关系中断创伤,引发的问题很深刻。身体层面冻结僵硬;情感层面麻木冷漠;关系层面跟父母疏远不亲。他们感觉抚养人更像父母,家庭中关系错位。很多时候也影响到两性关系,要么远离异性,要么对异性一方面渴望拥有,一旦接近,又勾起童年跟父母分离的痛苦,十分纠结。只有亲子关系中断创伤解决了,才能获得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和两性关系。
>> 系统排列案例中经常出现的是,上一代如果有未了的事情,比如创伤或者未能面对自己的重大过失,那么这种影响会传给下一代。上一代的愤怒、悲伤等情绪会传给后代。虽然这些情绪跟后代本人的 经历无关,但后代出于对父母的爱,潜意识中想帮助父母,替父母承担或还债,把自己搞得很累、很痛苦。看见真相,承认尊重,同时活在当下,才是解决之道。
>> 案主的心理创伤有三层:第一层是0~3岁不在父母身边;第二层是母亲被自己的原生家庭发生的事情牵引,心不在,爸爸很寂寞;第三层是母亲对孩子说爸爸有外遇,令孩子跟自己站成统一战线,无法接近父亲。这些都是心灵封闭的原因。同时,孩子的潜意识想保护全家,才有“爸爸,我情愿走的是我”。
认清真实的父亲,清楚表达自己对爸爸的需要,才能把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
>> 这是非常典型的“亲子关系中断”现象,孩子一方面很愤怒,以为妈妈不要自己了,另一方面又很想感受到母爱。这种孩子式的心态可以维持很长时间,解决方法就是案主自己的成长,以成人心态来理解妈妈、接纳妈妈,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妈妈理解自己,两人的关系才能真正改善。
>> 家不是房子,家是父亲、母亲和孩子,即使你的父母已经离异,你仍然拥有父母与自己共同组成的家,虽然那是一个破碎的家。而继母和父亲的家庭不是你的家,虽然你可以是那个房子的业主,但那是另外一个家庭,你要尊重继母在那个家庭中的地位,也不能介入父亲的婚姻。很显然,你介入了父亲的婚姻,那才是继母不欢迎你的 原因。
>> 有时候问题不是出在家庭成员之间相处不来,这是个典型的“公主病”案例,父母对孩子不是不好,而是家庭太温暖。在温室中成长的小花,面对外面真实的世界,没办法创造出自己的人生。带着勇气,离开父母,就是案主的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