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拥有安全感,先要走出安全区
文/子戈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笑人类自寻烦恼。
我们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可是问到最后,却发现有个问题竟是无解的,那便是“死亡”。
死亡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谜题,并且会伴随一生。因为没人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降临。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是“安全感的极大缺失”。因此注定了人这一生,都在为寻找安全感而活。
而安全感又从何而来呢?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超新约全书》,导演雅克·范·多梅尔开了个很大的脑洞:他说上帝真的存在,就住在布鲁塞尔,是个性情乖戾的老宅男。他创造了世界,并建立了“人类普遍困境法则”,里面写满了各种折磨人的规则。比如:理想的睡眠时间总比实际的少十分钟;电话永远会在人刚泡进浴缸时响起;面包落在地上的一面总是涂满果酱;共渡一生之人永远不是所爱之人……如此种种,上帝躲在自己的小黑屋里,对着电脑屏幕操控世界,以人间的痛苦取乐。
终于,上帝的女儿“以雅”看不下去了,她决定推翻父亲残暴的统治,用自己的方式拯救世界。于是她潜入父亲的小屋,用上帝的电脑,向世间发布了惊天机密:每个人的死亡日期。
就这样,“死亡”对于人类不再是抽象的存在,而成了一个个确切的时间。
而人类就是这么奇怪。当死亡还是未知时,我们会拼命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安稳和平静,以对抗无常的命运;而当死期已定,我们才幡然醒悟,原来日常的安稳和平静才是不安的根源,于是开始反思生活的意义。
就这样,电影中的人物,以雅的六位信徒,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断臂美女奥蕾丽走出了“童年意外失去左臂”的黑暗记忆,重拾自信,寻回了完整的自我。
▼年近六旬的工作狂让·克劳德丢掉公文包,再次踏上少年时的冒险之旅。
▼色情狂马可不再沉迷于性幻想,回到现实中,领悟了爱的真谛。
▼杀手弗朗索瓦放下猎枪,抛弃了对死亡的迷恋,重获了新生。
▼贵妇马蒂娜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婚姻,诚实面对自己,与一只猩猩相恋。
▼男孩威利在得知自己时日无多后,穿上红裙,变成了一个女孩,并最终达成了死在海边的夙愿。
“我要这样生!我要那样死!”
当死神在时间表上圈定了日期,人类终于有机会理性地安排“生”与“死”。关于死亡的确切消息,把生命的短促摆在了每个人面前,逼着你拿出勇气,要么活得灿烂,要么死得惬意。
而我们毕生都在追求的“安全感”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曾经都以为“安全感”是个隐蔽的洞穴,只要躲在里面,就能获得安全。就像影片中刻画的人物:身体有了残缺,那就封闭自己,隔绝世人,这样才能免于伤害;害怕改变,那就选择一成不变的生活,沉浸于肤浅的安稳中;与社会的良俗相悖,那就委屈自己,在表面正常的生活中度日如年。于是他们生活在惯性里,躲在自己编织的梦里,并感到一种假想的安全。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安全感,而只是他们用来藏身的安全区。
安全感的建立,不是靠把自己躲起来,而是拥有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
把生命交给自己之外的任何事情,无论是规律的生活、他人的关爱、意淫的快感、还是上帝的庇佑,都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全。
这让我想起王路讲过的一个故事,说他曾经也会在朋友圈发各种状态,比如“感冒了,好难受!”然后配一张温度计的图片。意思大家都明白,这是在期待着他人的问候。后来他对此有所反思:当你做一件事情,只为期待着别人的反应时,实际上你已经放弃了主宰命运的权利。因为此时,你的快乐与悲伤将完全听命于他人的态度,无论有没有人点赞,你都已经输了。
所以说,安全感的获得是不假于外物的,它完全来自你的内心。
想要拥有安全感,先要走出安全区。把自己身上的壳敲碎,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渴望,然后用生命去捍卫它。面对复杂的世界,只有做回自我,你才能终获安全。
向死而生,这句话的意义就在于,每个人都走在通往死亡的路上。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这当然太夸张了。但人的心中应该保有对死亡的敬畏,它是我们勇气的来源,也是我们迫切去寻找生命意义的动力。
最后,上帝的女儿以雅把信徒们“找回自我”的故事,编就成了《超新约全书》。这本书的主角不再是上帝,不再是耶稣,而只是六个平凡的普通人,他们用所有人都可能实现的方式,在现实中找到了幸福。
这是《超新约全书》给我们每个人最好的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