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是最近又一个热门词。它可以说是人用某种仪式来践行某件特定事情时所产生的体验感,或者是人为赋予某事一种仪式的信念感。
举个例子,人要为婚庆节日举办各种仪式的意愿,与参与仪式时所获得的特定体验,都是仪式感的表现。而“仪式”又不仅仅囿于各种程式,餐桌上摆上一束干花,掀去旧的一页日历纸,临睡前一句不可缺席的“晚安!”,广义上都是一种“仪式”,区别仅在大小而已。
那么,“仪式感”能为我们带来些什么?
它唤醒的是人们对生活的尊重,让人更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刻刻时光。
仪式感被用来人为地加重生活中的点墨色彩,无疑能将生命的波澜放大延长。红白喜事,婚庆丧葬,人们以一个个仪式作为人生列车的站牌,广播着一个人生命中的悲喜,提示人在哪几处、有哪些过客上了车,下了车。人因为要渡这一个个渡口而设立仪式,又因为这一个个仪式,而在相关的事情上聚焦精力、悉心准备。美剧《绝望的主妇》中有一段台词说:“无论身心多么疲惫,我们都必须保持浪漫的感觉,形式主义虽然不怎么棒,但总比懒得走过场好得多。”
仪式感能给人增添幸福感。
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中有这么一段对话:小王子驯养狐狸后,第二天又去看它。狐狸说:“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
小王子问:“为什么?”
“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发现了幸福的价值……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
不难发现,为你准备一个仪式、给你带来仪式感的人,常常有让你感到幸福的能力。而平日里细水长流的情谊,能在某个仪式中一下子得到了升华。日剧《朝五晚九》中,高岭先生为润子小姐列出了专属他们二人的各种纪念日:初遇纪念日、留宿纪念日、求婚纪念日……以及“为润子剥蟹纪念日”、 “枕在润子膝上纪念日”、“替我夹刘海纪念日”等等一系列琐碎可爱的日子,一年中共计128个!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又不得不好生羡慕起润子是何其幸福了。
谁说不能自己为自己创造仪式感呢?即使是一人的晚餐,也可以精心摆盘,摆上一束花,看得养眼,又能满心愉悦;掀去一页旧的日历纸,就是给自己许下期愿:要有个全新的开始,没有过去的牵绊,全身心拥抱未来……倒不如说,仪式感是生活的调味瓶,盐和胡椒,都是添加在生活中的点滴趣味。
可当人把形式看得过重,太为琐事而纠缠时,不免有小题大做之嫌。鸡毛蒜皮的小事大过天,便是失衡,消解了仪式感的积极之处。恋人或夫妻庆祝纪念日本来很有情调,但若其中一方将它视为生活必须,一旦对方不够上心或是疏忽准备,便求全责备,反而会让仪式感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仪式上的狂欢消失殆尽后,生活终究要回归于寂静与沉默。当人过分依赖于仪式所带来的“琴棋书画诗酒花”,那么他就再难满足于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了。甚者,如果人被仪式感支配,那么他既被仪式的光鲜蒙骗了,又用这浅表的虚浮来自欺,戴着面具的躯壳里是无尽的空虚。
村上春树说:“如果没有这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仪式感应是生活的点缀,它为我们的平常日子一针一针地勾出蕾丝花边,而不应成为生命重量的秤砣,沉重地垂着。愿我们都能做个智者,摘取仪式感为我们种下的花,而不是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