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有的时候我们像是个记忆高手,十年前的某一天某人穿了什么衣服说了什么话都记忆犹新,而有的时候却像是只有7秒记忆的金鱼,前一刻发生的事,转眼就忘记了。
比如,我自己就常有这样的经历,明明去超市前已经想好要买什么,购物完毕回家后却总会发现漏了几样;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却忘了自己要干什么;甚至刚刚看完一本书,就忘了书中的主角叫什么名字。
其实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的记忆都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如果能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加以刻意练习,是可以很大程度改善记忆能力的。
美国记忆学权威专家罗恩·弗莱的著作《如何记忆》就是这样一本教授记忆方法的书籍。
本书以“记忆是如何运行的”为起点,开门见山地讲解了记忆的类别,4种基本记忆法,两种高阶记忆法,以及记忆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如何记住陌生人的姓名相貌,如何记单词、数字、公式、演讲稿,如何应对考试等等。
《如何记忆》是一本只有150页左右的书,但可以说每一个章节都是干货。书中讲述的记忆法很多,不过大多都是基于英语的语境,在中文语境下,想要直接拿来使用可能还需要做一些转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的实用性不强,因为所谓记忆法大多数讲的都是规律,抓住了规律就抓住了记忆的法门。
- 用关联形成基本记忆点。
作者认为,记忆的本质就是一种关联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基础记忆法中的缩略词记忆法、助词记忆法、链条记忆法、故事记忆法,还是高阶记忆法中的字母记忆档案表和记忆宫殿,实际上运用的都是关联。
正如作者所言:“大脑喜欢秩序和结构,各种记忆法正是因为能赋予无序的材料以特定的秩序和结构,才得以帮助人们记忆的。”也就是说通过把需要记忆的东西与熟悉的人、事、物进行关联组合,能够大大提高记忆的效率。
比如,故事记忆法就是把需要记忆的信息编成故事,让这些信息与故事情节相关联,进而辅助记忆;而记忆宫殿,则是以某个特定空间内的事物为记忆柱,这些记忆柱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抽屉,装着你需要记住的信息,需要提取记忆时,拉开抽屉就行了。
举个例子,如果你今天需要做10件事,那么你可以将这些事与你房间的门、窗、柜子、镜子、空调等10个物品进行关联。如果你把门与晨跑相关联,那么看到门就会想起应该出门跑步了。
2.想象让记忆有画面有故事。
简单的关联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想象力,让信息变得有画面感,因为视觉记忆往往比较持久。记忆大师们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一长串毫无逻辑可言的数字,正是因为他们把每一个数字都看了一件物品,比如0是球,1是笔,2是天鹅等等,他们会根据数字的顺序将这些具体的事物编成故事来进行记忆。
在记忆演讲稿时,作者也谈到了类似的手法:某个演讲稿的第一部分要感谢校长、体育部主任和运动员家长们,那么就勾勒出校长与体育部主任及运动员家长们握手的场景。
使用记忆宫殿的时候也是如此,不仅需要将信息与记忆柱关联,还要赋予画面感。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面包坐在左边的路灯上,鸡蛋汁正从右边的路灯下流下来,电池正从我的邮箱中往外涌……”其中面包、鸡蛋、电池是需要记忆的信息,而左边的路灯,右边的路灯和邮箱则是相应的记忆柱。
试想,如果我们只是记忆“面包—左边路灯”,“鸡蛋—右边路灯”,“电池—邮箱”这样的词组,似乎反而增加了记忆的负担,但有了画面感之后,是不是感觉一切变得容易了?这就是作者说的:尽可能地让构建的链接场景不同寻常。
3.刻意练习之后,就是习以为常。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学习记忆法有点多此一举。因为,在没有实践之前,我们会认为去想谐音的词,用不相干的信息组成一个夸张的故事等等,似乎听起来就是一件挺麻烦的事。既然每个人天生就有记忆的能力,如此刻意地去学习和使用记忆法真的有必要吗?
但记忆既然被称为一种能力,而我们又想要提升这种能力,甚至希望自己的记忆力能够超越常人的话,那么刻意练习是必须的,这跟我们平时提高其他任何一种能力没有什么区别。而一旦我们将书中的方法付诸实践之后,随着熟练使用,这些方法会融入到日常的记忆当中。就好像钢琴师弹奏时不需要低头去寻找键盘的位置,对于熟悉的曲子也不需要去看乐谱一样。
总的来说,《如何记忆》一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诸多记忆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记忆大量信息的人。当然不论多好的方法,都需要实际运用和实践,否则是不会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