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在读周国平老师的书,是一本很久之前就买的全集了。许买得有些年头了,也辗转过多个地方我都带着,显得这本书有些发黄了。这几日兀自翻起书来,恰也是这本,就细细读起来,觉得确有些意思的。
有人说周老师的书未免有些女人气,且带有几分哲学的味道,读来不算太好的。我大概记得这是很久之前一位朋友跟我说的,那时我刚买了周老师的书,没有过多了解的,因此,就把周老师的书搁置了。
还记得当时一起买的还有冰心先生的书和史铁生先生的书,那是我很喜欢的几本书了。也可能年轻吧,错过了一些东西。在读书和选书上,有些不经思考的,大家推荐读什么,自己也有那么一点点的认识,就读了一些书也放下了一些书。所幸的是,当时放下的那些书,我都一直带着身边,不论如何的辗转奔波。
而我翻开周老师的书的时候,脑海里一直想起朋友那时的话。近日读来,也并不是他口中的那样。我才有了悔悟,也有些许惭愧。我也并不是要说谁对谁错,要真计较起来,每一个读者眼里肯定会有不一样的东西的。惭愧的是自己人云亦云,也或者说是害怕去经历,或者害怕错过的一种完美主义心态吧。
后来,我看过血多书籍后,得出了这样一句话:书是不可听人言而胡乱取舍的。就如近日里周老师的这本发了黄的书一样的。
周老师的那句话写得就很好,“既然生活在远处,近处的就不是生活”。时间和书一样,是不可听人言而胡乱取舍的,也许好多人也就是应了这句话吧。
读书也是太过于功利性,太过在于远处的目的,却忽视了很多该有的东西。很多人说读的书一定要读用的,学习也一定要学有用的,而这里所说的有用指的大概是那些能见杆立影的了。能赚钱的,能带来经济收益的。就如那些学生发出的声音一样:老师,读书有什么用?
读书如此,生活也是如此的了。
前两年,可算是我现有的生命的低谷了吧。我一直渴望那段时间早点过去,就像渴望黑夜里早点过去黎明早一点到来,渴望得到一丝丝的安慰,一点点的慰藉……希望那些时间那些日子过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可依旧难熬,甚至从不感觉那些日子是属于自己的,但我和时间依旧在。我渴望的是另外一种的生活和境地。那时候,我生活在远处,从来没想过近处的也是生活。
当生活或者命运遭受不可避免的厄运的时候,就悔恨或者一蹶不振。你知道入狱的人对狱中时光的定义吗?你知道失恋的人内心对生活的绝望吗?你知道遭受家庭变故的人内心的死灰一般的世界吗?这本不算得是正常的人生,本以为未来会很美好,可想会有这样的结局。可这都是属于自己的,不是别人的。
其实生活也就跟读一本书一样了。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所谓的好与不好,其实读过了才知道的。而我的脑海里也一直重复着周老师的那一句“既然生活在远处,近处的就不是生活”。
读书是有趣的一件事的,如深秋,如生活,如生命,当然也如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