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有位朋友向我吐槽。她是班主任,为预防有特殊事情发生,手机24小时开机待命。有天夜里,凌晨四点钟,她的铃声响起。抄起手机,发现是家长来电,凌晨四点的家长来电,她瞬间清醒了一半。出了什么事情啊?
“老师,孩子生病了,今天不来上学,向你请假。”
“病得厉害吗?”朋友焦急地问,毕竟是四点的电话。
“哦,就是感冒,需要休息一天。”……
“哦,老师,再顺带问你下,最近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怎么样啊?学习上,我看他不怎么努力啊……”
“呃,他……”
凌晨四点,聊孩子成绩,最后的结果是,朋友身边那位心宽体胖、响雷从来惊不醒、沾到枕头就睡着、超级好脾气的老公(原谅我用了这么多形容词)不满了!
02▲
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在校表现,这是正常的家校联系的环节,本无可厚非。但将交流的时间放在半夜,似乎不太妥帖。
不妨碍他人,首先就是不妨碍他人的休息生活。没有人希望自己在酣然入梦时被吵醒,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休闲时间被噪音充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能对人对己却是多重标准,对己,自己舒心顺畅最重要;对人,别人不能干扰妨碍我们的生活。
小区装修时,不喜欢邻居家周末时间的震天动地,但却会默许自家装修队趁着节假日赶赶工期;晚间读书作业时,不喜欢窗外广场上的凤凰传奇,却加入到居民场所的广场舞行列。公共场合里,不喜欢熊孩子的钢丝锯断般地尖高音,却也会纵容自家孩子的大吵大闹。交通堵塞时,狂按喇叭大声怒骂,却极端厌烦自己休息工作时被连续尖锐的喇叭声干扰……
03▲
当然,这种不知趣的事情我也做过——
大学时,担任校园记者,受命采访一位帮助小女孩募款重获光明的比利时外教。晚上八点半,发了条短信给外教,表明身份,请求希望能接受我的采访。马上,一条短信回了过来,全英文的两句话,大意是请不要干扰别人的睡眠时间,让我备受委屈的是短信的措辞极其强烈,我无法理解,于是删了对方的电话,并下判断:这个人不可理喻。
第二天上午,我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来电是标准的中文,甜美的声音,还报得出我的姓名,说我找过她。我顿生失忆之感,经过反复地征询交流,方才醒悟,她竟然是那位我认为不可理喻的比利时外教Ann。很顺利地约到了采访,采访内容之外,Ann还向我倾诉她在中国的见闻感想,邀请我去她的寓舍做客。
我不敢置信这是同一个人。但我始终没有问出口,前一晚究竟是怎么回事,那晚的插曲,在之后的交流中,我们彼此双方都没有谈及过。
但现在我已能清楚地知道,即便是晚间八点半的一条短信,我也会对对方进行了干扰,妨碍了对方的休息或本属于自己的时间。
04▲
不妨碍他人,我们更需要的是不妨碍他人的人生。
我有个朋友,地标南京,外形清秀,工作稳定,关键是业余生活十分丰富,爱涂鸦,有各种奇思妙想。既能漫步云端,喜欢阅读并能畅谈思想哲学类的书籍;又下接地气,说到各种娱乐明星、影视综艺,可谓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一般说到这儿,往往就有“但是”粉墨亮相,我强调,我这里绝不是转折。她年龄三十,目前单身。于是各种麻烦议论接踵而至。
有说她挑剔的,有为她惋惜的,有冷嘲热讽的,有怀疑她曾遭遇某种打击的。关键同事中还有婚姻一地鸡毛、孩子颇不省心的,看着我这朋友,却能产生出强烈的优越感。
最让朋友头疼的是父母,无论聊什么话题都能转到结婚上来,比如:我今天看到你某某同学了,孩子都3岁了;来你这边旅行,可以,除非你有了男朋友。从最初的婉转建议到焦虑失眠、哭泣怒骂,朋友知道,父母是担心她,同时还需要应对来自三姑六婆的问询和“关切”。
“结婚了吗?”——“结了,对方是做什么的?”;“还没结啊,得抓紧啊”
“生孩子了吗?”——“生了,孩子几岁了,上学了吗?”;“还没生啊,得抓紧啊”
“生二胎了吗?”——“生了,恭喜恭喜”;没生,转首问孩子:“让妈妈给你生个小弟弟小妹妹好不好啊?为什么不好啊?”
其实,无论人生,还是生人,都不碍着他人,都只是各人的私密事,You live yours , I live mine。对别人的私事,没有必要指手画脚。打招呼,问候句“吃了吗”其实已经刚刚好。
但也有护卫地球的正义人士在质问,这还不碍着他人?如果人人不结婚、不生孩子,人类不是要灭绝吗?世界会怎么样?
我觉得,那就让猩猩统治地球,再进化为人吧,多大点事呀?
05▲
每个人都想活在最舒服的状态,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想过的人生。
那么,就从不妨碍他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