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住所就在十二圩,闲散时刻,我经常到集镇的街道上走走,看似不起眼的小镇,却有着深厚的历史。十二圩是一个因盐运和漕运发展起来的城市,在清朝时,十二圩曾经是全国最大的盐运中转集散地,盐储运量占全国第一,居住人口最高的时候有20余万人。有人的地方一定就会有商机,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史料记载光注册登记的老字号商铺就有400多户,这些商户组成了十二圩有名的“九街十八巷”,九街十八巷维持了十二圩的正常运转,也是当时十二圩繁荣的象征。在这些商号中有一家叫“窦天昌”的老字号,因做香干而名声聒噪,享誉一时,但是到了近代却音讯无几,于是我开始寻找近乎销声匿迹了的天昌香干。
几经辗转,我找到了景有中师傅,他从事豆制品制作加工已经16年有余。约好时间我来到他的豆制品作坊,景师傅早早地就把豆子泡上了,因为豆子的泡制时间长达6-7小时,他说,香干的原料选择非常讲究,豆子选对了,想要做出好的豆腐就成功了一半。本地豆子中属十二圩产的黄豆最佳,外形漂亮,污染小,口感好,损耗小,产量大,这主要得益于当地的土壤环境。十二圩多易潮土,锁水功能好,非常适合种植黄豆。我想这一定就是十二圩香干好吃的原因之一。景师傅说,豆子的泡制时间因季节而异,冬季要泡24小时,其他季节泡制6-7小时,泡制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做出来的豆干肉质松散,没有韧性。泡好的豆子首先要经过淘洗和搅拌,过去搅拌用的是石磨,人力拉磨,既辛苦出浆率又低,现在景师傅的作坊里已经基本机械化,洗好的黄豆倒进搅拌机,出来的便是绸缎一般的白豆浆,此时的豆浆是生的,需要进行烧煮。烧豆浆也有技巧,只有有经验的老师傅能判断“假沸”现象,让煮出的豆浆既好喝又健康。我也算去过很多地方,喝过不少豆浆,但是当唇舌刚接触到景师傅出锅的豆浆时就完全被征服,那浓密绵长的滋味缠绕在舌尖,让人沉醉其中不愿自拔,一碗豆浆一口气喝掉后的惬意难以言喻。想要将一锅淳厚熟透的豆浆液体固化成豆腐,最关键的步骤就是点卤,与传统工艺点浆不同,景师傅用的是冲浆的方法,他说冲浆操作简易、成功率大、产量大。不一会,豆浆开始固化,变成了豆腐脑,景师傅大刀阔斧地将豆腐脑全部搅拌打散后放在模具中,然后给重,压制大约半小时之后拆模,一块巨型豆腐就出来了。掀开纱布的一刹那,景师傅满意地说,豆腐做到这样形散而神不散的状态就算成功了。我像触电般心中惊喜,说起来我也算是一名散文爱好者,而形散神不散刚巧也是散文最大的特点。也许这就是缘份,我和景师傅都从事餐饮行业,而他的专长和我的爱好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向他讲明之后,我们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这笑声中多了些惺惺相惜,也多点忘年之好。
豆腐做好之后,开始进入正式的香干制作流程。首先是塑形,要把豆腐切成小块放进尺寸合适的白纱布中,这一步骤最耗人工,景师傅和他爱人要逐个用纱布把豆腐包成小方块,而且一定要包紧实,否则香干成不了型。然后是压榨,在压榨之前要给每一块香干盖上一块刻有阴文“十二圩香干”或“天昌香干”的模具,目的是把招牌烙在香干上。半成型的豆干在40吨的千斤顶下压榨2个小时,出来的香干形状才能好看。最后将香干拆布、焯水,倒进含有鸡汤和各种大料的卤汁里卤煮上色。当酱色的香干从锅中滤出放在扁筛上晾晒时,那小巧玲珑的样子仿佛天生具备了撩拨口舌之欲的异禀,捡一个咬一口,内里洁白如故,肉质丰满弹牙,酱香萦绕在唇齿之间,此时来一杯仪征本地产的绿杨春茶,人生便从此无求了。
人生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我从来没有想过一块小小的香干要耗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对景师傅也是油然敬佩。当年的窦天昌虽已不在,可是后世的这些“窦天昌”们依然传承了精湛的技艺和勤劳的品质。十二圩的九街十八巷没有了,老字号商铺也少了,可是味道和精神还在!
erni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