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书店看到十二年后再版的《悟空传》。还有《西游日记》。
当年在网络间被誉为网络文学开山之作,甚嚣尘上。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据此改编,被奉为经典。无数的影视、剧本、漫画、网游,在悟空传基础上凸显爱情、玄幻、热血、哲学等侧面,不断的向外延展着这部作品不经意间形成的产业链。
即便今天,价值体系较当年已经在改变,时代精神和情感认同却不断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迭。惊觉,悟空传的影响力,对如今处处创业、时时商战的时代,仍然传递着其丝丝入扣,绝妙的现实意义。直白的总结为:活的姿态。
或某一种个人或企业自带的精神信仰。
《西游日记》里说,有一天佛祖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突然悟,写下神作《三大定律经》揭示了世界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定律,后世万万年代都成为指导我们的真理奥义。玄奘看后,就压根没信,然后他就明白他一生要做什么了,忘记答案,他要自己重新证明这一切。
其实《悟空传》与《西游日记》很明显的体现了作者今何在的思想蜕变过程。
《悟空传》中充满了对“时间”的焦虑,充满了对生命有限性的嗟叹。充满了壮美的英雄主义,同时充满了对人生的质疑:
生我何用,不增欢笑
灭我何用,不减狂娇
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冥需悟空。
你就叫悟空吧。
悟空发现,成佛就是消亡,西天就是寂灭,西游是个谎言。其实没有人能打败悟空。能打败悟空的只有他自己。所以要战胜孙悟空,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怀疑自己,否认自己,把当年的自己看成敌人,一心要解脱,一心要正果。然而,所谓解脱和正果,不过是死亡和幻灭。所谓成佛,不过就是放弃所有的爱与理想,成为没有灵魂的雕像。
而《西游日记》中,今何在表达的意思不同了: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西游路,我们都在向西走,到了西天,大家就虚无了,就同归来处了,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要奔向那个归宿,你没办法造反,没办法回头,那怎么办呢?你只有在这条路上,尽量走得精彩一些,走得抬头挺胸一些,多经历一些,多想一些,多看一些,去做好你想做的事,最后,你能说,这个世界我来过,我爱过,我战斗过,我不后悔。这岂不就是一种活着的姿态。一种精神信仰。
再看一个国家的姿态。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最细腻的一个分镜头,当得知瑞恩的妈妈已经在残酷战争中失去三个孩子,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下令,用八条命救瑞恩一条的命的时候,虽然被反对,虽然表情和动作都表现出这个决策的不可行性,但台词简短而不容置疑 “找到他,把他带回来。”而这句台词也就是这部大片要表达的真意。于是,整个故事充斥着所有人的不理解。
“瑞恩只是一个符号。”这种在最危机时刻的人道主义也好,英雄主义也罢,恰恰是人类最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最不可缺少的一种需要。
虽然这个行动是一个悖论(奇葩说也曾以左侧轨道5个孩子,右侧1个孩子救哪一边都不是绝对的道德的“电车悖论”作为辩题),但这个国家为一个家庭的幸福付出了行动,而且是一种付出极大代价的行动。这种行动本身就意义非凡。它是一个国家的姿态,无论战争和平,它都表明国家爱护子民的一种强大的姿态。
有些精神姿态往往就是一面旗帜。
看万科之役,不需要成为哪个派别,王石不吝将种种行为昭告于天下,还是露出了一点他的精神本质。这个世上,还是存在极少数人,他们常年对自身的主体性和精神信仰保持着警觉,只要能感知到“我”与“世界”的矛盾,就有改变世界的可能。而他们只不过从不放弃这种可能性而已,甭管输赢。
那句是谁说的,“到了七十岁我就随心所欲但是不越过规矩。”我都随心所欲了,为什么不能越过规矩,孙悟空想,我就要越过规矩。因此笑话王石老房子着火,人家也并不以为意吧。
有人说王石是堂吉柯德,并不准确。极端的理想主义很快就过渡为虚无主义。悟空差一点就犯了这个错误。理想主义当然要参合一些现实。王石从一开始就是充满现实的人。无论褒贬,仍不失为活得有姿态。
罗曼·罗兰最近几年跳进我们生活隔几天就趴耳朵给我们讲一次: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记得梁宁的闲花照水录中,写创业,要经历炼器、入妄、破妄、过天劫、过人劫。这就是修行的过程,去西天的取经路途中的九九八十一难,没有一个环节可以躲过。劫难后,活下来的就是神的姿态。渡劫的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黄光裕、褚时建,天劫人劫都过了,王石在过人劫,必然是抗争的姿态,如孙悟空一般。死亡就是重新开始,俺老孙又回来了。“我要天下再无我战不胜之物。”这是孙悟空说给满天神佛的。
我真的觉得其他的都不重要,姿态最重要。
而姿态,就是你活成什么样子,是一种表达,一种意义,一种精神。就是那种不可见却稳如泰山的东西,如果参禅或懂佛,应该叫一种定见。活的有某种姿态和活的有某种信仰,其实是一回事。
这是一个游戏与真实相融的时代,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和悟空一样在梦醒与沉睡中轮回。
人活着,有时候活的就是一种姿态,打不灭,破不散。不困于厨房与爱。深谙此道的人,一辈子活的有意思。这种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牵引着平凡生活中的解放和深入,从来都不是宗教可以真正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