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从我出生第三个月开始,为了生活,父母就出门去打工了,和大多数家庭是一样的,迫于生活的压力都得离开心爱的孩子,所以将我托付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照顾,他们会给点钱我爷爷奶奶,作为生活的费用。
因我是家中最小的孙子,加之其他孙子要么父母在家,要么岁数也不小了,无需过多操劳,因此两位老人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我身上。从我三个月大,便开始带我,我也因此成了她二老最疼的孩子。因为从那么小开始一手来带,爷爷每个月靠退休工资维持生活,那时候他还能动,每个月去县城领个几百块钱,每次去县城的时候都会给我带两箱泡面,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是“白象”泡面,五毛钱一包,还带一大包批发的“咪咪”,那是两毛钱一包。虽然穷,但是我这个待遇在当时的农村来说,是许多孩子望尘莫及的。每天晚上放学,我都会端个椅子,端个碗,坐在家里的院子里吃,因为家就在学校门口10来米的地方,那些放学回家的孩子无不投来羡慕的目光。在农村那时候刚读书是学前班,然后是一年级再往上到五年级(没有六年级),然后直接跳初中。我小时候的生活还是相当有趣的,虽然是独生子,但是有村里的小伙伴一起玩,抓虾、钓龙虾、爬树、捅鸟窝、用爆竹炸牛屎等等好玩的事情,但是教育方面,却不见得很好,现在对于当时学习方面的东西也记不太清了。功课没有人辅导,爷爷奶奶又不管,只知道叫我做作业,我可能骗老人,做完了,他们就开心的不说我了。突然觉得我应该还是挺认真的,因为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了一个画面,我在一个油灯下面写作业,那时候电站经常停电,灯泡也很暗淡。
学校的老师每天上课的时候,有用方言的也有用不标准的普通话的,对此我想说明我并不是再此排斥农村教育,算了,感觉之前废话有点多了,我直接开门见山的用白话说吧。
我长大的环境是不停地变换,变换,再变换。
从农村长大一个乡下人,从来没看过外面的世界。因我已长大,因此妈妈决定回家带我,因想我学的更好,便让我去了县城读书亲自来带我,在县城舅舅家生活工作。对此爷爷奶奶是很不高兴的,你说给我养就给我养,八年了,说带走就带走。对此我也是抵抗心理,说句难听点的,我跟妈妈不熟。我跟爷爷奶奶亲,他们像是我的父母照顾我的一切。爸妈一年到头在外面打工,到头来就呆几天,我每次见到他们,我都躲在家里其他人身后,他们喊着孩子过来过来,我却是躲着的,为什么呢?怕生。
有人说,要理解父母,他们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孩子。可你跟一个孩子说这些,他会明白吗?他只知道他跟谁熟,跟谁不熟。
八岁那年老妈从杭州回老家江西九江,决定带着我和表哥好好学习,因此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变革出现了,出现在了县城的小学。县城有许多汽车,这是农村见不到的,路边上有许多卖早点的,校门口有许多超市文具店,看起来很热闹。这里小孩的娱乐方式就上升点了。他们玩的是卡片,陀螺等东西,这些让我开眼了,原来还有这么好玩的东西。妈妈管的严,我和表哥在一个班,互相竞争,成绩不相上下,相对优异,这是一二年级的时候。但是我心里仍想念那些和我一起玩泥巴的伙伴,在这里虽有表哥玩,县城也热闹,却没有农村生活精彩,加之跟一个我并不“熟”的妈妈在一起,还对我那么严,我内心深感孤独,想念爷爷奶奶。成绩好,那是迫于压力,并可能不是实际情况。本以为就要在这种孤独之下度过接下来的生活。但到二年级的时候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即将迎来我三年级的生活,但这时,我父母又经过决议,决定将我送入他们打工的大城市杭州生活,他们的设想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后面的一些东西好不好,就由你们来说了。
接着,我一个农村娃从进军县城到转战杭州,入学的时候,老师说我底子很差,建议我留级。父母听取了他们的建议,我就留级了,在这个家庭环境中,老妈我才刚刚熟悉,老爸,我还不熟……老妈又管的严,我也不喜欢,犯错误老爸就叫我跪下,并打我,经常打人,即便后来带我去超市,带我去玩,也弥补不了心里的伤痛。可能落差影响吧,我在爷爷奶奶那里是宝贝一样,在这里一犯错误就挨打。在学校期间,这里的小孩玩的更高大上了,组织春游,我记得有个小女孩当时说过一句话:她是江西农村来的,我们不要跟他一组玩,我到现在还记得她的名字,虽然老师当即批评了她。但是令我脸颊红了一天,并永远的记住了这句话。小时候有几个小孩那么励志,说人家瞧不起你,你就证明给他看?并不是,我当时只是觉得很丢人,大家几乎都在哈哈大笑,我无助的看着这些人,我当时就不想在这里呆了。我好像跟父母说过,但是他们拒绝了我回家,并又骂了我。日子一天天过着,我也慢慢被这种环境所“腐蚀”,我也想要那些全班都订了的漫画,一学期,一百元。我也想玩psp,但是很贵,我知道家里条件不好,没有提过,后来跟家人说我想定漫画,也被拒绝了,说让我好好读书,当时全班都有,就我一个没有,又被笑话了。我一个10岁的孩子背着个“农村人”的名号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着……
话说回来城市里的教育是很好的,二三年级就能接触显微镜,电脑,有科学,有实践。这些在后来我回老家以后都是等初中才偶尔有机会接触的东西,因老家县城毕竟穷,学校都不具备这个条件。
再后来,在杭州读了两年,一是生活拮据,二是我学习跟不上,因此他们二人决定,让我老妈带着我搬师回朝,又回到了县城另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我可成了老师嘴中的名人,刚去读四年级,我们老师经常跟别人的老师说,这孩子从杭州读过书回来的,很聪明。其实,并不是我很聪明,只是我在杭州读三年级的时候,县城四年级甚至是五年级的一些内容,我都已经掌握了,城市里教的东西特别多。回到县城我老妈先带我租个了地下室,她在工业园上班,我每天放学回家要煮好米饭,等她回来直接烧菜,但是后来工资太低,老妈又将我托付给老师家里寄宿生活,上初中了,老妈又想回来管管,后来又是没钱只好出去,又拖付给了另一个老师家寄宿生活……就讲这些……
那么我的总结是以下的:
我父母为我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好的,他们考虑的角度太宏观,没有认识到一个人的心理成长。
就我个人而言,得出下列结论:
第一,友情缺失,那种长期陪伴的友情我没有,因为我成长总是伴随着分离,我直至现在内心都害怕孤独,我几乎一个人奔跑长大,我想大部分人不管穷富,都有一起长大的伙伴吧。
第二,亲情缺失,很没良心的说,对于我父母的感情是十分薄弱的,因为如今二十多岁了,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年时光,这种情况,如果我高呼我爱爸妈,那未免太假了吧。
第三,城市的教育固然好,令我大开眼界,让我有了一个走出农村的梦想,也教会了我斯文,有礼貌等很多道理,不再像农村里那么“野”,学了很多知识。但是我认为,农村的学校也能出才子,城市里的学校也未必都能培养出人才来,关键在于自身如何去学习。去杭州这件事我认为要么不要开始,要么就一直读下去。读个两年走了算什么呢?会给我带来多大的影响?正面大还是负面大呢?
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我曾经对自己说过的这句话:宁做凤尾,不做鸡头。
就是好的里面最差的,也是好的。
差的里面最好的,他也是差的。
综上所述,希望给正在纠结孩子问题的人一点点意见,孩子的事情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和太远的,要想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脚印才行,不然就容易误入歧途,并所有的心思都功亏一篑。
孩子最好还是亲自带,这样有感情,亲密。
实在没办法也可以交给老人带,但不要带给他生活太多的变动,让他自己发展也许会更好。在农村小学初中,在县城高中,外地大学,这样的路很好,至少他有友情。千万别把孩子弄来弄去了,你伤不起,他也伤不起。
请让孩子安静的长大!
我有两个亲戚家的小孩岁数和我差不多,他们家的教育方式我了解的不多,我知道的方面就是小时候从来不给他们看成人的偶像剧综艺节目,百家讲坛这些教育类的节目经常组织他们观看。手机更是不用说了自然没得用,可能高中还没用,大学以后再用的。周末也有艺术类的培训班,他们家的孩子也养成了一个爱看书的习惯,从小就看了许多的书籍,一开始别的亲戚还说,他两成绩这么好,天天看书,别弄成书呆子了。其实也没有,现在都很好,大学了人也很开朗。女儿清华读研,儿子也一本。看似给了很多压力,但如果发展成为一种兴趣,他们也喜欢,这样是不是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