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一年的我,已经换过了2个城市,即将奔赴第三份工作,搬了4次家。
正式向主管提出辞职的时候,很意外,她没有过多挽留,只说有点遗憾,本想把我培养成接班人的。
这是毕业后的第二份工作,在国内还算大型的民营公司里的宣传部门,将近1年工龄,各项工作都上手也熟悉了。
这次的辞职,不是心头一热,但也没有过多的思前想后。
这是一间所谓比较悠闲的传统甲方公司,我在的也就是公司里的内/外宣职能部门,对写作有一定的锻炼,没有业务上的压力,加之是企业宣传口,写作不免受一些“政治觉悟”的牵制,仿佛自己在政党机关单位。
还算轻松的工作,我还是选择了离开。
回顾自己这一年,回顾上大学来到这座城市的5年,突然意识到,面对这个纷繁复杂、机会参差不齐的社会,面对身边不断出现的比自己优秀的人,我一直处在焦虑的状态中,不断努力、不断抉择、依旧彷徨。
-1-
大学读的是还不错的一本大学,从小县城考进去的我,深刻感受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差距,闷头往不同方向努力。
认真学本专业,尽量多读文学作品弥补原本知识面不广的劣势;努力学英语、二外,弥补自己在外语学校却念了中文的遗憾。
其他实践能力上,听了师兄姐的话,没自信且内向的我,进了两个社团,并在其中一个留下来担任所谓的社团“管理层”,慢慢突破自己过于内向的性格。
在奖项和作品认证上,也努力在大三的时候拿了一次一等奖学金,并写了一些作品,或拿奖或刊登。
还有一些琐碎如计算机、摄影、剪辑、ps的技能也尽量去旁听学习……
毫无疑问,我的大学是充实的,是那种焦虑的充实。仿佛自己再不多学点,就会被人甩得越来越远。
我也问过自己究竟要不要把力气往一个地方使,但始终衡量不出哪个方向“最好”,于是始终在不同的方向都努力着。
-2-
大四这一年,过得并不轻松。
上半年,一边实习,一边在不太熟悉的校招洪流里胡乱奔走、被推搡、跌倒爬起又跌倒。
投过外企,死在了笔试;
投过国企,死在了笔试;
投过报社,死在了群面;
投过民企,死在了群面;
……
还有一些直接死在了简历筛选和在线测试上。
那段时间,每天看招聘网,在线填资料、测试,然后失败,又重新开始……
很焦虑,很受挫,很迷惘,不知道是自己求职方法有误,还是性格受阻,感觉自己任何方向都走不了,四面楚歌。
最后,邻市电视台找到我让我前去面试,在心灰意冷之际面了试,不久之后我拿到了电话offer。或许是太久没有成功过,我兴奋地答应了。
年后开始实习,刚过去,就萌生了辞职的心。因为所谓的电视台,不过是招聘的幌子,真正招我们的是当地一家和电视台有合作的初创小公司。而我平时的工作不过是管理一个外包节目的微信,每天根据节目的内容去排排版。
同期来的另外两个小伙伴刚入职就离开了。剩下的三位还留着,包括我。或许是因为想到上半年那段“暗无天日”的求职生涯,我胆怯了。
接下来的半年实习时间里,初出茅庐,我依旧小心翼翼地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即使是编一条微信,即使微信的受众是一些只爱给自己孩子投票而不看其他内容的家长,我还是想尽办法充实每一件自己的出品。
工作上并不如意,仿佛自己在胡乱努力,收获的东西少之又少。
加之在友谊、情感上的变故及醒悟,我终于在去年9月离职了。
如果说我收获了什么,那应该是我对社会的初步认知。
-3-
毕业两个月,刚过实习期就离职的我,通过效率更高的社招通道,找到了现在这份民企职能部门的工作。
相比上一份工作,这份岗位带给我的满意度还算高。
每天按部就班,大部分时候,都可以准点下班。
部门不大,但部门的两位领头人都是文化人,对文字有一定的处女座要求,闲暇时讨论的话题,也可以从生活,到电影,到文学。
平日里,重新开始接触采访、原创内容写作,虽然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在改从各分公司收上来的烂稿,像个文字机器。
也是在这份工作上,我渐渐确定了自己的方向,从事原创内容创作,写能深入人心的故事和传播内容。
一年时间,我这个文字机器当的还算不错。如今,面对一篇屎一般的稿子,我也能刀剑过去,把它们重新组合,变成可以食用的饭食。
期间,也做了不少的采访,文字和结构驾驭能力都有所提升。
但要说哪里不好,也很明显,一来,它是面临困境的传统行业,公司的氛围偏传统,工作内容也受限不少。二来,正因为是面临困境的传统行业,我们的工资水平确实低于现在的朝阳行业,很现实。
主管常跟我说:年轻是学习的年纪,不要总考虑工资;现在所谓的互联网等都很泡沫,在实体行业里扎扎实实才是硬道理。
但也不断有人在提醒我:要去就去朝阳行业,要去就去业务部门……
心里也有个声音在说:去吧,挑战一下自己。
我一直是个选择困难症患者,面对一个选择,总是要在心里衡量千万次利弊:适不适合、喜不喜欢、够不够好……过多思考过后选择的结果,也并不总是最好的,焦虑也随之产生。
所以,在面对另一份乙方工作的橄榄枝,我犹豫了。
我询问父母,父母除了拿工资对比,也不能再给多少别的意见;我询问同学,大家都各执一词;我问我自己,心里也有不止一个声音在吵架。
乙方公司,不可避免工作量加大;创业公司,不可避免存在风险;离开舒适的甲方公司,不免会难以适应……即使知道跳槽之后日子可能不会好过,但心里还是想跃跃一试。
曾经的焦虑又一次涌上心头,究竟这会不会是最好的选择?
-4-
正如我淘宝买一件东西,总想找到性价比最好的产品;正如我外出旅游,总想找到最省时又有价值的攻略;正如我吃饭,总想找到那家最值得吃的餐馆。
我总在焦急地追求最好的结果。
一次出差,奔波很久之后,身心疲惫,心里还是在想:不能浪费难得来一次的机会,要出去走走,要去当地值得去的地方看看,吃最评价最好的餐馆。
于是,我拖着本来就有些疲惫的身躯,循着地图去了当地“值得去”的地点,在附近走来走去,想着去哪一家餐馆吃饭最好。
恰好当时在和一位朋友聊天,她了解情况之后对我说,不要这么累地想找最好,并不是只有吃过最地道的,才代表你来过这里。
一句话让我有些怔了。
是啊,没有最好的选择,不管是吃饭,买东西,还是求职,亦或是生活,都没有最好的选择。
并不是许多许多“最好的”选择,才能组成我们不遗憾的人生。只要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了,所有的经历都可以不留遗憾。
新工作很快就要上岗,心里有些慌。
但我正学着放下“求最好”的焦虑,努力按照自己的心意搏一把。
即便那个选择不是最好的,也是我自己选出来的一段宝贵人生。
续:
偶尔梦里、思绪还是会回到那个永远忙不完、学不完的学校,想起那群各有特色的同学。
一年前参加毕业典礼的我,笑靥如花,和即将分开的同学们作最后的相聚。心中还怀揣着即将离别校园的不舍以及对第一份工作尚存的热情。
毕业一年的我,已经换过了2个城市,即将奔赴第三份工作,搬了4次家。
短暂的一年,经历了不少的相聚离别,短暂又匆忙,似乎已经麻木了。
一年,同事、合租舍友……身边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有些还没来得及深交就要分别了。
而曾经的相处多时的同学,也走向了各自不同的道路,渐行渐远。
曾经可以给予你帮助的父母,也开始希望你能为家里出一份力。
或许,真的,很多路,都只能自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