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镇镇,位于江西省玉山县东南部,浙赣铁路横贯其中,毗邻浙江省江山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其矿产和物产资源丰富,经济富庶,自古形成了区别于玉山县其它城镇的风俗特色——过会。
一、下镇镇传统的“过会”
“过会”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之一,主要是在每年的岁时节令进行,下镇镇的“过会”举办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至十月初,所以,中秋节前后,“过会”就开始在下镇镇不同的行政村开展。
“过会”的具体涵义是“过来相会”,以前的“过会”与农业生活紧密相连,亲戚们相聚在一起,互谈农作物的春种、夏长和秋收的情况,收获着粮食,谈论着幸福。现在的“过会”在下镇镇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作为下镇镇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到“过会”的日子,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们都聚集到这里,既交流致富的途径,也沟通彼此的感情。
村民们以一颗热忱之心,精心地准备盛宴长达一个礼拜之久,显示出下镇镇村民的热情好客,不仅亲朋好友可以来参加,“来者皆是客”,村民在谈到“过会”的时候脸上挂满了笑容。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在这期间赶回来,“过会”这项传统的民俗活动如同磁场一样具有吸引力。在外漂泊的游子是游荡着的风筝,因为有着要回家的念想,才把线落到了实实在在的土地上,使乡愁有所归依,因此,在“过会”期间,整个下镇镇充满了节日的欢愉和脉脉的温情,形成一道独特的风俗景观。
“过会”这项活动在《燕京岁时记》中已有记载,“过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杠箱、官儿、五虎棍、跨鼓、花钹、高跷、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如遇城隍出巡及各庙会等,随地演唱,观者如堵”,在北京地区的“过会”活动中,各种表演是必不可少的,娱神娱民,共享一片祥和。此外,“过会”活动在关中地区也很流行,在下镇镇的这项活动,更多的是情感的汇流,大家攀谈、宴饮、欢笑。
孩子们就更喜欢“过会”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赶完这个村子的“会”,就去周边村子耍一耍。他们哪懂得什么离乡之苦,也无需操心粮食的收成和盛会的筹备,只需要穿上早就准备好的新衣,和小伙伴们走街串巷地跑一跑、跳一跳,比新年还要欢乐呢!父母看着孩子们健康、活泼的模样,就有一股说不出的知足和动力,更加用心地筹备“过会”。
二、“进士第一村”的“过会”
詹村隶属于下镇镇,自北宋以来,历史上曾出现过十八位进士,包括北宋元佑年间任校书郎的詹丕远、南宋绍兴年间任知县的詹汝贤、明朝正德年间任刑部侍郎的詹瀚等,是名副其实的“进士第一村”。
据《广信府志》记载,詹村自北宋初年由浙江迁至江西下镇镇,一直秉持着“耕读传家”的古训,家族和睦团结。无论官至几品,在“过会”期间,外出的游子都会赶回詹村参加活动,因此,“过会”自北宋一直延续至今。
詹村的“过会”活动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十四、十五和二十一日,在“过会”开始之前,村民们就开始准备各类蜜饯和糖果,采摘、挑选最新鲜的蔬菜。孩子们绕着盛满五颜六色糖果的盘子打转,趁着父母忙碌的时候,偷偷抓上一把,迅速把糖果丢进嘴里,溜溜地跑开了。孩子们把一些糖果塞进口袋里,在和其他小伙伴见面的时候,大家掏出糖果互相交换,这样就可以吃到更多的口味。
詹村“过会”的盛宴上当然少不了麻糍果。作为江西省上饶市民间的一种特色小吃,麻糍粿就是将蒸熟、蒸软的糯米放在特制的“臼”里,然后用木质的锤子反复地敲打,在外面裹上碾碎的炒豆、芝麻、白砂糖后,制成一道香软、甜糯的吃食,也被称为“麻子果”,是游子们心心念着的家乡味。
在“过会”活动中,人们不仅可以任意品尝麻糍果,还可以参与到麻糍果的制作中来,随着木锤一次次击打着黏糯米,发出咚咚的沉闷声响,一股糯米的香气就扑鼻而来,舂得越久越有韧性,“你累了我来”,在接力棒式的协同合作中,制成的麻糍果软糯香滑,柔软如绵,色泽如雪。
目前,“过会”在下镇镇所有的行政村中都有举办,错开时间段进行,长达一个月之久,在这期间,远近的亲戚朋友得以在下镇镇欢聚一堂,共享盛宴,不论是对于家族凝聚力的加固,还是聊家常所带来的心情的欢愉,“过会”都在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护佑着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