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
多与少
Einmal ist keinmal.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
“正因为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被重视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不再让人惧怕.”
永恒回归的想法一旦成立 有朝一日 我们经历过的事情一切都会再现 且无限地重复下去.即使残酷、美丽、跌宕起伏,都不会被附带魅力,变得愈来愈重,无法挣脱。在尼采看来,多就是毫无意义 会使人变成负担,是必然,是非此不可。而米兰昆德拉(作者)在书中诠释了诸多的对立面:多与少、灵与肉、轻和重、爱和欲望。在他看来,少则为轻,是让人远离地面变成半真的存在,而这一篇只想要更加简单的诠释“轻”的说法:如果人生的某个事迹只能允许被品尝一次,那么就是从来没有。
此书以捷克被苏联攻陷为背景,叙述在战争爆发下的众生相.书中的主人公托马斯,一个风流成疾的男子,在开头遇到了女主人公特蕾莎,把她喻为“从涂了树脂的篮子里抱了出来,安放在自己的床榻之岸的孩子。”而恰好是这一比喻,拉开了文中矛盾体的序幕,展现了两个对立面:必然和偶然(特蕾莎)。
什么是必然,除了尼采的永恒回归,书中还有另一种解释.在贝多芬一首曾用“Es muss sein!”为歌名的音乐可以得到回答。Es muss sein! 意思就是非如此不可.当托马斯开车向瑞士边境驶去,他在想象贝多芬在为他弹奏这一曲Es muss sein.而想象是可怕的,隐喻也是一种害人的东西。他让托马斯在个人情感上失去理智,以为自己是英雄主义的先驱。实际上开往异国的道路布满荆棘(战争),托马斯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这么做,到最后问了自己:非如此不可?势所必然? 对的,必然除了能在永恒回归上能够得到诠释,还有一种必然,也就是个人情感,“你真的觉得,非此不可吗?”
一次为什么它不算数,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或错,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出一个决定。上天不会赋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的选择空间。也就无法得出比较,哪一种的选择,是正确的。
历史如同个人生命。捷克人仅有一部历史,它和托马斯的生命一样,只能上演一回。
1618年,波西米亚贵族鼓起勇气,出于捍卫自己的宗教自由,决定将维也纳皇帝的两个代表阁下从窗户扔下去。三十年的战争由此开始,但结果是,它几乎让整个捷克民族毁灭,相对于勇气,捷克人需要的是不是谨慎才对。我们该怎么去抉择。
而到了1938年,自慕尼黑会议召开后,整个世界决定将捷克人献祭给希特勒,他们是否应该反抗?和力量悬殊的对手交战?而相对于1618年捷克人的勇气,这一次,他们展现出了异常的谨慎。他们的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同时葬送了作为一个民族的自由。几十年到几百年,谁能告诉捷克人,他们到底该怎么做,没有人知道,因为他们只有一次决定,对和错,只能从事后展望,但已经毫无意义。
历史和个人的生命一样的轻,无论如何书写,都只能出自缺乏生死经验的人之手。它是这么的轻,明日即将散去,却无法推测出经验。
如果必然为重,代表着无法挣脱的枷锁。代表着非此不可。那么偶然则为轻,让生命飘忽不定,只能匆匆一瞥,代表着“实则不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