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问我记忆中最喜欢的香气是什么。我的回答是麦田里的香气。
至今仍无比怀念幼时在乡村的日子,那是我一生的财富。赤脚在田野里奔跑,挖野菜,采野果,捉知了,养蝌蚪,踩河蚌……当然还有芒种时节拣麦穗,吃麦粒儿。
彼时还没有小麦收割机。依稀记得大人们挥舞镰刀收割小麦,孩子们在麦地里玩耍,饿了搓几根金黄带绿,没有熟透的麦穗,饱满的麦粒有一种熟透了的味道,香甜可口。
温暖的香气,甜蜜的回忆。那时四季分明,小孩子对每个节气也很清楚。“芒种前后,种瓜点豆”,“芒种不种,过后落空”,是孩提时在乡间奔跑时,唱的歌谣。
2.
所有的知识都是成年以后习得的。芒种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芒种三候:
一候螳螂生,芒种之日“螳螂生”,夏日流萤篱笆上,幽草舞螳螂,是夏天美好的风景。
二候鵙(jú)始鸣,后五日“鵙始鸣”,即伯劳,“伯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然”,以声命名。夏至鸣,冬至止。芒种之后,喜阴的伯劳鸟,独立枝头感阴而鸣。它的鸣声局促尖锐,声声是别离之春愁,酷暑来了,再无温情。当然,伯劳初啭月微明,也有仲夏夜寻梦的诗意。
三候反舌无声,再五日,“反舌无声”。“反舌”即百舌鸟,感阳而发,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天道有序,万物有时。每一个节气都有自己的风景。民间老百姓们看着天空的颜色,跟着节气过日子,不慌不忙,勤恳耕作,安然等待收获,不急不躁。
3.
芒种近五月,百花逐渐凋谢,也是花神离开的日子。
古时,人们会隆重地为花神饯行,以示感激之情。“送花神”的民俗活动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里有详细的记载: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城市里的我们,没有麦子收,闻不到麦香,尝不到新鲜麦粒的胚芽香。那么公园里的花,停下脚步看到了吗。紫藤花,茉莉,栀子花,金丝桃,池塘里的荷花,都开了呢。
清晨上班,傍晚回家,经过了它们,记得看一看她们开放的姿态。如果恰好有风来,记得再闻一闻,风里是否有香气。
花儿会凋谢,美丽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滋润着我们平凡忙碌的日子。
4.
“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种下希望,低头劳作的身姿是初夏最迷人的风景。
生命之丰盈,来自于精耕细作,其过程必定辛劳繁忙。耕作如此,生命亦然。
现代社会,貌似人类改变了自然,可以四季恒温,有花赏,有果吃。可匆匆忙忙,至年末,回首感叹,这一年不知又忙了些什么。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自己就是劳作者,这块心田种了什么,自己最清楚。
耕耘的辛劳汗水,从来不会白流。人会焦虑,恰是在需要劳作时,自己没有尽力去承担。如此,不是恐惧是否有收获,而是因为没有付出,会有一种虚空无力之感。
“我耕耘了那片田地,尝够了乐趣以后,我就扬长而去。”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
乐趣来自于劳动,享受的是过程,绝不是那片田地里最终会长出了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
虽然看似忙碌的脚步,可内心始终笃定,不迷茫。
春争日,夏争时。地里劳作,少年高考。播种与收获,毕业与别离。人与自然一起,周而复始。
公历六月里的芒种,开启了仲夏夜之梦,低头耕作时,记得抬头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