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倾人格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融入人群的中喜好,就荣格来看,人在他喜好的世界里是自由、自信的,外倾性人格的孩子因为可以很好的接受外在世界的各种刺激并能够及时的对各种刺激做出恰当的调整,从而能够游刃有余的与外在环境保持一种和谐共振。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至老”就是说能够从三岁孩子的身上看出人格的端倪来。还是外倾性人格,我们不难发现,在游戏的时候,这类孩子能够积极的介入到活动中,并且通过他所擅长的方式,无论是通过情感还是逻辑思辨,亦或是通过仔细观察还是对各类信息的整合加工处理,外倾性的孩子都能够与外部的人和事保持一种互动的关系,并享受这种互动过程中的快乐。比如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时,外倾的孩子融入的更快,通过语言和行为可以很快的加入到新环境的文化场域中去。由于外倾的孩子往往语言快于思维,行动快于决定,很容易给被人一种积极主动的印象,这无异于为人际交往赋值不少。与之反观内倾性儿童,往往与环境保持一定的距离,总是在足够的了解环境后才小心翼翼的试探性做出行动,并随时准备撤回到自己熟悉的内在精神世界中去。对于外倾的孩子来说,与外面的世界打交道是一种舒展生命力量享受生活的方式,自然把心理能力投射到外部会得到内在压力的释放,得到一种心理平衡,而内倾的孩子则与之相反,向往发展意味着要随时提防着危险,是一种精神紧张的过程,由于要克服紧张和保持内心的平衡,就必须耗费心理能量来完成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就荣格来说,他引用了生物适应环境的进化论观点,认为外倾人格是一种进化过程中残留下来的方式,因为只有对外在环境保持一种敬畏,将心理能量尽可能保持在个体内部,才能够让生物躲避外在的各种危险并在遇到危险时做出准确及时的反应。我想,荣格在这里似乎站在内倾者的角度,永运理论在打击对立面而已。
不过就像荣格在《性格类型》中所说,由于外倾性人格的个体太容易将力比多投注在外在环境,这将导致两个方面的危险。一是容易被外界的各种偶然性刺激干扰而做出错误的行为决定。二是外倾人格个体对自我的探索不足,大量的依靠外在环境的反馈而驱动生命,这就让自己容易被客观环境所限制。荣格的著作中充斥了大量的哲学术语,他是一个严格的infj类型人,自然擅长使用抽象词语对事物做出各种可能性探索思考。我还是同意荣格关于外倾性个体的这两点担忧。
我的理解是,外倾性个体因为对自己的本性知晓不足,也就是对自己的探索没有深入下去,得到的关于自己我的内容都是来自于环境中零星的不成系统的碎片化评价,加之外倾人对于自我内在信息的整合能力不足,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外倾性个体不断的求助于一次又一次与外在环境的交互来寻找自我。然而自我不在外边,一直都在心里。所以,探索自我对于外倾性人格的人来说尤为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自我不能确立起来,就会遇到埃里克森所提到的人的统一性障碍问题。并且,自我不能整合稳定,就会被外在各种信息所干扰。很欣赏迈尔斯在《天资差异》中所说的一句话“外倾如果没有内倾辅助功能的平衡,就像是鼓足了帆而没有舵的船。”这就话形象的解决了荣格关于外倾人的第一个警告。关于第二点,不是那么好理解。为什么外倾人会被外在环境限制呢?生活经验更多的告诉我们,外倾人格善于与外在事物和人物打交道,按照朴素的想法,应该是善于整合外在资源的一类人。原因就在这里,外倾的人将力比多大量的投注在外在世界,结果所有的行动和计划都是围绕着已有的外在资源而展开,如果没有内倾辅助功能的平衡,则会在已有条件的框架内大转转,而丧失了通过内省和冥想破除现有限制,超越现实条件,创造性的做出对未来的规划。外倾的人在享受外在世界的同时,如果不能平衡,则沦为了外在世界的奴隶。
作为内倾个体,是不是就是完美无缺呢?自然不是,不平衡的内倾个体将陷入另外一种危险境地。荣格在性格分析中充分运用到了《周易》中阴阳平衡哲思,这是值得令人敬佩的。明日再谈内倾。